附:八国联军中使用的炮兵部队
德军炮兵:包括三部分:殖民地兵队中有炮兵两个中队(350人,炮6门)、海军炮兵一个支队(200人);常备兵队中有炮兵第1联队(榴弹炮,共四个中队);后新增炮兵四个中队、重炮兵一个大队又一个中队。
英军炮兵:先头部队内有野炮兵四个小队、山炮兵一个中队;第3旅团内有炮兵三个中队;总部直辖炮兵一中队,合计大炮二十八门。
法军炮兵:第1旅团内有山炮兵四个中队、野炮兵两个中队;第2旅团内有炮兵三个中队。
俄军炮兵:一队又四个中队。
日军炮兵:炮兵第5、16联队。
美军炮兵:四个中队。
意军炮队:一个中队。
六、清末新式陆军炮兵
庚子拳乱后,清廷痛感整军经武之必要,遂于1901年9月下诏,宣布整顿兵制,将全国原有各制兵防勇严行裁汰,精选募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一律操习新式枪炮。同时废除武生童考及武科乡会试,在各省建立武备学堂。不久,袁世凯继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以武卫右军为基础,加紧了编练新军的步伐。1902年初,第一批募练的新兵六千人进入保定训练营地,揭开了新制军队发展的序幕。这年6月,袁世凯上奏拟定常备军营制饷章,并拟按照新订营制。以后三年多时间里,袁世凯相继按此编练了北洋常备军五镇,并替朝廷练了一支京旗常备军。与此同时,其余各省也开始陆续将军队分为常备、续备、巡警各军,分别募练。不过各省情况有异,程度不一,编制也五花八门。1905年2月25日,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当年夏天,首批陆军即以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到1907年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到清亡前夕,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一支禁卫军,以及几个独立标、营。
清末新军中并无独立炮兵部队建制,在定制中一镇内有炮队一标,计三个营。此外,混成协内一般应至少有炮队一营以上。1907年后明确提出镇属炮队标一般应有两营陆路炮计三十六尊、一营过山炮计十八尊组成,而火炮口径统一拟定为七生半。但实际上,由于军械装备途径并不统一,除了北洋六镇、禁卫军及鄂、苏等少数镇外,其他各镇协很少达到上述水准。新军各镇协炮兵基本情况略列于下:
1、北洋六镇与禁卫军炮兵
近畿陆军第一镇:前身是1902年起开始编练的京旗常备军,1904年初练成六营二队,其中过山炮一营。次年,又增加陆路炮一营,夏天改编为陆军第一镇,又增练陆路炮一营,组成炮队第一标。炮一标装备有日造七生半陆路炮十八尊,格鲁森五生七陆路炮和过山炮各十八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