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初清朝开始仿造新引进的前装滑膛炮,以后在洋务运动中达到了高潮。1864年李鸿章一手建立的苏州样炮局就造出了二十四磅子的生铁制田鸡炮,月产量有6-7尊。以后的江南制造局在1867-1876年间共生产十二磅子、十六磅子、二十四磅子和生铁和铜质滑膛前装炮128门。1878年,江南制造局在英人麦根的督导下,仿制出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四十磅子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即以钢管为内管外加一熟铁箍,以增加炮身强度。制造此炮时,采用了热套工艺。该炮口径4.7英寸,炮管长为口径的41倍,有膛线,射程远,最大射程7900码,炮弹侵彻力和命中精度,均较滑膜饱有较大提高,是中国最早制造的钢质火炮,到1884年共生产23门。1880-1885年,该局又先后生产80磅子、120磅子仿英阿姆斯特朗式钢膛熟铁箍前装线膛炮50门。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后装炮开始输入我国,主要有英国阿姆斯特朗式、德国克虏伯式和格鲁森式几种,包括陆路炮(野炮)、过山炮(山炮)、要塞炮和船台炮(舰炮)。1882年,江南制造局生产仿英阿姆斯特朗式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149.2毫米,炮身重4.5吨,射程7500码。1886年又生产180磅子钢膛熟铁箍炮,口径203.17毫米,有短、中、长式三种,射程分别为7000码、7700码和8400码,至1891年共生产56门。 1884年,金陵机器局首先仿制成移动式的德国格鲁森式口径37毫米二磅弹后装线膛架退炮。1888年,江南制造局生产口径9英寸阿姆斯特朗式250磅子后装线膛炮,配有液压制退的弹性炮架。这种架退炮,有短、中、长三式,射程分别为7200码、8000码、11000码,炮身重分别为19吨、21吨和25吨,至1898年共生产19门,用于要塞重地。
1890年,江南制造局又进一步仿制成功英阿姆斯特朗式12英寸800磅子后装炮,炮身长35尺,来复线36条,弹重800磅,内装栗色药饼300磅,单孔黑药饼200磅,炮身重50吨,最大射程10000码,在1000码以内,可击穿19英寸厚铁靶,到1893年,共制造4门。此炮系中国近代生产最大最重的火炮。1892年,江南制造局仿英阿姆斯持朗式造出中国最早的后装线膛管退式船台快炮,口径4.7英寸,又称速射炮,最大射程为7000码,至1903年共生产56门。
1895-1900年,湖北枪炮厂仿制出德克鲁森式37毫米、47毫米、53毫米、57毫米架退式后装炮290余门。1897年起,江南制造局先后生产出2磅子、3磅子、6磅子、12磅子炮,口径分别为37毫米、47毫米、57毫米、76毫米,皆为架退式,至1904年,共生产411门。根据江南制造局1900-1903年的有关报表可以看出,该局平均年产100磅及40磅炮子的船台快炮(舰炮)各4-5尊,12磅炮及6磅炮各10-20尊,3磅炮40-60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