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团长我的团》是否真实反映了中国远征军的历史?真正的远征军是如何打仗的?这些问题自该剧开播以来就是舆论的焦点之一。为此信息时报独家专访了历史学者卢洁峰,她目前正致力于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的历史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她广泛地收集了各地幸存老兵的回忆和史料,其中许多关于战争的细节是她在采访老兵的过程中发现的,以下内容都是首次公开,从中可见真实历史的一些侧面。
-口述卢洁峰整理陈川
我没有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但听说了关于它的不少议论和批评。我认为《团长》的作用就在于把一段被掩盖了67年的中国远征军的光荣历史话题公开于世人面前,甚至使它变成了一个"大家谈"的话题。
战争没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
以我所了解的相关史料看来,中国远征军的战争历史非常残酷。
王汉忠是中国驻印军新一军新30师炮二营通信兵,2006年我采访他时已86岁高龄。他告诉我,自己18岁参军前就会打枪了,入伍时枪法比老兵还要好。孙军长听说以后,就到连队来找他,一边走一边大声问:"哪个是王汉忠?"见了面又问:"你枪法咋这么好?"他报告孙军长:我14岁就开始拿枪打猎,是打猎时练出来的。在1944年秋的缅北密支那战役中,王汉忠所在营的炮兵阵地与观察哨之间的电话线断了,无法向敌人开炮。营长派王汉忠去。他在阵地前沿用手摸到了日本鬼子的破坏点。就在他修复电话线的一瞬间,发现了前方十来米灌木丛处的两个日本鬼子。他马上卧倒,朝鬼子开枪。后来他看见鬼子的一双皮鞋头,对着它又是5发子弹。最后他走近前去看,发现15发子弹全打在敌人脑壳上了,他扣扳机时,两个鬼子正在商量着活捉或消灭他。回观察哨后,战友们告诉他:电话线一接通,敌人的第五次冲锋就开始了,他们一轮炮轰,打掉了一大片敌人!真实的战争其实更多的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场面。
仁安羌一战,很多战士是渴死的
中国远征军在1942年3月至5月的第一次缅战中装备是很差的。当时中国军队都是穿的草鞋行军打仗。绝大部分战士没有钢盔。2月离开中国时,很多部队的指战员都是穿着棉衣上路的。很多战士连内衣内裤都没有,是直接穿着棉衣棉裤奔赴缅甸战场的。缅甸昼夜温差很大,3月以后就更热了,大家只能把棉花扒掉穿衣套。1942年4月中下旬,仁安羌地区的沙漠地带白天温度高达摄氏50多度,中日双方军队都有很多战士中暑休克。很多战士是渴死的。仁安羌油田北面的拼墙河,雨季水面很宽阔,但4月中下旬正值旱季,拼墙河大部干涸,只有河床中间小溪般的一股水流。以致日本鬼子的碉堡都建筑在河床上的桥墩旁。当时,打响仁安羌解围战的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113团的1000多官兵,正是在酷热、缺水、弹药粮食有限的不利条件下,不怕牺牲、英勇顽强地撕开了日军强大的包围圈,解救出7000多被困英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