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初期,在邹平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依靠步枪和自治土枪、土炮在刘家井战斗中歼敌400余名,是清河平原上一次着名的反扫荡战斗。
半数烈士无法确认姓名
位于邹平县魏桥镇刘井村(过去叫刘家井村)东的一处陵园,就是当年刘家井战斗遗址之一,1978年在这里修建了一座高约8米的纪念碑,正面是醒目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纪念碑旁是烈士墓地,承包遗址周边土地并负责看管陵园的村民刘德龙告诉记者,这里目前还有73座烈士陵墓,都是解放后把散落周边的烈士陵墓迁过来的,原本还要多,后来一部分烈士后人将陵墓迁走了。
在这里的烈士陵墓中,半数以上真实姓名已经无法确认,有的仅知道外号,如“八路军三支队司号员小瓮子烈士之墓”,有的只知道姓,如“八路军三支队战士肖烈士之墓”,还有的就只写了“八路军三支队战士革命烈士之墓”……
刘德龙说,前些年每逢清明或者当年战斗纪念日,这里总能看到不少前来悼念的人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来自淄博的七十多岁老人,他叫杨德魁,每年都来献花,站在陵墓前流眼泪。老人告诉刘德龙,当年他和排长两个人受了重伤,躺在一个磨棚里,敌人搜进来时,排长伏到他身上,敌人用刺刀将奄奄一息的排长刺死,而他得以幸存。刘德龙说,这位老人10年没有来了。
黑铁山起义部队进驻刘家井
1939年6月,在黑铁山揭竿而起的八路军山东纵队三支队和清河特委机关,在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等带领下,遵照中共山东分局关于迅速开展章丘、齐东地区工作,打通与冀鲁边区联系的指示,连夜急行军,进驻刘家井一带。三支队司令部、特委机关和直属队的特务团、警卫营驻扎刘家井,司令部设在村北头的大庙里,七团、十团等驻扎在刘家井村周围村庄。
当时村民看到来了八路军高兴得不得了,大家赶紧腾房子、挑铺草、烧水做饭。部队驻扎后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宣传抗日主张,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村民们杀猪宰羊慰问部队,战士们挑水、扫院,争着帮助房东干家务活,没过几天,刘家井一带掀起了拥军参军的热潮。
6月6日拂晓,刘家井西北方向的马庄突然响起“轰轰”的炮声,随后,刘家井的东北、西北方向也陆续响起了枪声。原来,由于刘家井位于济南以东约六七十公里,日军非常敏感,很快侦察到我军的集结行动,日军少将松本遂集中济南、惠民等据点的日、伪军5000余人,配属骑兵、炮兵各一部,采取分进合击的战术,将我军团团包围,妄图将这支刚成立不久的抗日武装消灭在萌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