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7月20日,空军驻某山区机场烈日当空,蝉鸣鸟叫,一个难得的飞行好天气。
上午11时,第二批训练飞机落地,机务人员照例对战鹰进行“体检”。突然,04号飞机机头调节锥和进气道附近发现有蝉体碎片,机械师的心头一震,急忙打开进气道包皮,一头钻进进气道,仔细检查,只见发动机一级压缩叶片的叶面凹凸不平,而且扰流片压气机匣夹缝中有蝉壳,显然发动机叶片受伤了。“如果这架飞机被放飞,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想到这里,机械师倒吸一口凉气。
蝉打伤飞机发动机的消息在机场不胫而走。
我军装备的战鹰大多系涡喷式发动机,其进气道叶片在通常情况下,坚硬度几乎无懈可击。但飞机在高速滑跑或飞行时,却又相当脆弱,一粒只有指甲盖大的小石块吸入进气道,瞬间产生的撞击力不亚于一颗高速飞行的子弹,从而使发动机涡轮叶片变形或破损,甚至酿成飞行事故。因而,起飞或降落时,最忌的就是碰上飞鸟或跑道上的碎石子。
据资料记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一个海岛机场,曾发生过成千上万海鸟袭扰飞机的事件,使盟军参战飞机一度受阻,以致机场驻军使用轻重武器,展开了一场人鸟大战。
4月8日,这个机场也曾发生过一只飞鸟撞上战鹰的事,导致座舱盖破裂,飞机失去控制,幸亏飞行员临危不惧,使快速坠落的飞机改平,避免了一起机毁人亡的事故。
如今,蝉群袭扰战鹰,致使训练无法正常运行。这种极为罕见的事情不仅国内从未听说过,国际上也未见记载。
蝉打伤飞机发动机引起师领导高度重视,随即命令全师停飞,并立即对参训飞机进行普查,结果发现有6架战机因吸入蝉而受伤,其中两架发动机叶片变形,不能参加飞行。
飞蜂成灾,阻碍飞行训练的情况,很快传到军区空军和军委空军作训部门。查清原因,确保安全,科学处理,不落科目……一道道指令从上级机关传来。
消除蝉灾,尽快恢复训练。师领导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保障飞行的场站。受领任务后,场站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灭蝉计划,空军历史上的第一次灭蝉大战拉开了帷幕。
“先摸准蝉的活动规律后再动手……”有人提议。
停机坪上,飞机发动机发出巨大的轰鸣声,大家屏住呼吸盯着进气口。当发动机转速超过7000转/分钟时,从机窝的树丛和杂草里飞出一群又一群蝉,它们像敢死队员一样,奋不顾身地扑向进气道,顷刻间被高速旋转的叶片打得粉碎。
蝉,俗称“知了”,它的头部下方有一个长而硬的嘴,能插进树枝吮吸汁液。蝉会高声唱歌,但不用嘴,它的鸣声是由位于腔内鼓膜上的鸣肌振动而发出的。蝉鸣,是它的求偶手段,会鸣的都是雄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