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昆虫研究所专家观察分析,蝉群不顾死活往进气道钻,原因很可能是飞机发动机的轰鸣声与空气产生共振频率,当共振频率与公蝉呜叫声相近时,机场周围的大群母蝉和部分公蝉便会扑向飞机,在飞机进气道旁穿过时,便会被发动机巨大的吸力吸人发动机。
夏日飞行训练年年搞,为何单单今年发生蝉灾呢?
有关专家实地考察后指出:并非往年蝉群不袭扰战鹰,而是因为数量少,够不上灾害,或者没有被发现。今年蝉多成灾,与气候有关。入夏以来,当地雨量较多,梅雨时间延长,前期连续阴雨、气温低,出蝉量低于往年。近日,天气转晴,气温增高,空气湿润,土层松软,适合出蝉,前期和历年积累在地下的蝉蛹大量孵化,致使机场区域蝉量暴增。
蝉成了战鹰的“杀手”,不消灭蝉群,飞行训练就无法进行。官兵们纷纷开动脑筋琢磨灭蝉的方法。用农药喷杀,由于喷雾器太小,药水打不到蝉密度较大的槐树上;夜晚用火诱杀,战士们期盼的蝉群扑火的景观一直没有出现……
令官兵不解的是,只要飞机发动机发出轰鸣,摇晃树杆也不为所动的蝉群立即兴奋起来,呼呼啦啦地“吻”向战鹰。
第一次交手,官兵们就以失败而告终。
场站领导驱车赶到驻地林业局和农业局等单位紧急求援。面对史无前例的“蝉灾”,驻地农林专家们一时也无计可施。
接着,他们又向当地森林病虫害研究站发出了请求支援的呼吁。7月21日上午,专家赶来了,几经周折,大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多管齐下的灭蝉办法,从中摸索最佳方案。
夜幕刚刚降临,5台专门诱杀昆虫的黑光灯在机窝四周同时打开。夜深人静,5台电动喷雾器在起飞线、塔台、机窝喷洒专用药粉,寂静的机场笼罩在一片薄雾之中。
东方刚露出鱼肚白,师、团、站领导不约而同地赶到机场。当他们发现黑光灯同样诱杀不了蝉,但看到喷过药的地方有不少死蝉时,绷了几天的脸露出了笑容。
然而,此时机场蝉的密度还很大。下午,一架从北京飞往当地的民航客机落地。铺天盖地的蝉便立即热情地上去"欢迎",一会儿工夫,客机机身下面便蝉尸满地。所幸民航客机的发动机结构特殊,没有酿成后果。
能否在保障飞机安全训练的同时,找到灭蝉的“妙方”呢?
两天的人蝉大战中,官兵们发现,因为空气湿度大,每天早晨6点至9点30分,下午6时至入夜,蝉的活动量相对较少,这是个可利用的飞行时间段。经飞机现场试车论证后,师党委及时调整计划,决定利用早晚时间蝉的密度下降到往年正常水平时,部队抓住时机组织飞行训练。尽管如此,还是常常发生课目未完成就被迫中断飞行的尴尬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