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在太原起兵中的作用
唐高祖在太原起兵中的作用
--------《新唐书》、《旧唐书》《大唐创业起居注》三书比较
众所周知,唐高祖李渊是唐代第一个开国的君主。然而,不论在官修的正史中亦或是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中,高祖却确常常被描述为一个没有什么能力的平庸君主:他轻易听信宫中妇人之言和朝庭中的闲言碎语,而赏罚不甚分明;他耽搁于打猎游乐,而在政治事物上不大尽心;他优柔寡断,在立太子这样有关国本的事情上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变主意??????总之,他缺乏担当大事的气魄,他似乎并不符合一个开国的英明君主的模式,所谓的“因人成事”似乎就是专门指的像他那样的人的――――他完全是因为他第二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太宗世民才可以成为皇帝的。甚至于在起兵兴唐这件事情上,他也似乎是被逼迫而行的,而非是他自己的本意。
翻开《新唐书》、《旧唐书》及《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我们几乎看不到高祖在太原起兵以及后来统一全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旧唐书》中只是忽略了高祖在起兵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而在《新唐书》中却将推动起兵的大功记在了世民的名下,按照《新唐书?高祖本纪》和《新唐书?太宗本纪》的说法,在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高祖被任命为太原留守后,他的次子世民便开始了与刘文静关于推翻隋的统治的密谋。而且明确的说“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见《新唐书?高祖本纪》),看起来,高祖在这件事上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进一步,《新唐书》中又说:“世民阴与(裴)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见《新唐书?高祖本纪》)以此来逼迫高祖下决心。更凸现了高祖为人的犹疑不决,和世民的决断、智谋。
然而,在和高祖同时代的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却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记述。
温大雅是太原府人,也是唐朝建立过程的目击者。其人好学而有才识,实际上,从《旧唐书?温大雅传》及附列的其兄弟子侄的传记中可以看出:甚至其整个家族都是博学之士。当时写国史的史臣评论说:“诸温儒雅清显,为一时之称”,在《旧唐书》其本传的赞中亦云:“温、陈才位,文蔚典礼。”对其评价都是相当高的,也可见其记述的可信性。
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温大雅详细的记述了唐朝建立的过程,他指出:正是高祖自己策划了太原起兵,也正是由于他的英明的指挥而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高祖被描绘为一个决断的领袖,一个足智多谋的战略家,而世民却在整个过程中只起到了次要的作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载:“炀帝后十三年,敕帝为太原留守??????帝遂私窃喜甚,而谓第二子秦王等曰:‘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从高祖的这些话中,已经可以清楚得看出他的雄心了。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又载曰:“又有《桃李子歌》曰:‘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帝每顾旗幡,笑而言曰:‘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其夺取天下的志向,也让人一览无余了。由此看来,夺得杨隋的天下,是高祖早已确立的志向,而非迫于世民的计谋的不得已而为之之举。这个,在情理上来看也是很自然的,高祖那个时代的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较小的,他们远不像后世的臣子那样忠诚于一家一姓的江山。再说,无论李家最初的渊源如何,是否像他们自己讲的那样他们出自于汉代的明门,是否如同陈寅恪先生考证的那样同西凉王室毫无关系,但是,李渊出身于一个显赫的贵族世家是毫无疑问的。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中,以他的出身而论,他怀有夺得天下的念头是很平常的。
在决定起兵太原及后来一系列的征战过程中,按照《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说法,高祖都表现了他卓越的指挥能力和决断的性格以及足智多谋的本色。
比较《大唐创业起居注》、《旧唐书》、《新唐书》可见:根据温大雅个人当时的所见所闻和当时的记载而成书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对高祖在起兵及后来一系列战争中所起的作用都做了明确的肯定,而根据后来唐朝国史而成的《旧唐书》就对到底是谁在太原起兵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回避,而在《新唐书》中就将太原起兵的推动者定为了太宗。比较这三本书的成书所参考的资料来看,也许《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最接近于历史真实的,当然,因为处于在成书的那个时代,温大雅也许也部分美化了高祖,然而,这仍然可能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记载。而且比较这三分资料,我认为有理由怀疑,《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的资料是经过精心的修改过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