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春贵
(一)客家豆腐菜
豆腐是我国的特产,更是闽西客家人日常生活离不开的菜肴,真可称为“豆腐王国”。客家人由于长期的迁徙,艰苦的生活,和豆腐结下了不解之缘,创造了一整套制作独特的豆腐菜肴。
豆腐干
豆腐干是客家著名的“八大干”之一。其大小约二寸半见方,薄如纸,呈金*,透明,嚼起来略带咸味,便于携带、保存,一般可保存两至三个月。这便是客家人为适应迁徙生活而制造出来的一种特殊食品。
“酿豆腐”
酿豆腐是客家人生活中常吃的小吃。其制作方法:把豆腐切成约一寸见方的小块,投入油锅中炸少许时间,取出沥干,再放入调有八角、五香、辣椒等佐料的肉汤中用温火慢煨,吃时再撒上些胡椒面、葱花,味道尤为鲜美。1918年5月,孙中山先生到广东梅县松口视察同盟会会员时,特地吃了这道家乡菜,赞不绝口。
“豆腐丸”
豆腐丸是这道菜的总称,它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水煮豆腐丸,将豆腐捣碎后,拌入地瓜粉及肉丁、笋丁、香菇丁,伴以佐料,待汤水煮沸后,用汤匙一个一个舀入锅内,待豆腐丸浮上水面,便可食用,此菜常作家肴;第二类是清蒸豆腐丸。将豆腐捣碎后,调入肉丁、地瓜粉及其它佐料和捏成丸,放入蒸笼蒸熟,伴入调料食用,味道鲜美,并能充饥;第三类是年节佳肴,最著名的可算是宁化的“松丸子”。宁化人在正月初一和立春时辰必吃“松丸子”,取其“松”之意,即吃了“松丸子”人可一年轻轻松松,所以,它是客家人年节中常用的菜肴。“松丸子””主料豆腐,配以炒熟的花生米、葱头、地瓜粉、香菇丁、荸荠丁等等,捏成圆球状,投入油锅中炸至-,捞起沥干备用。待春节期间,有客来访时,作为整个酒席的最后一道菜,献给亲友,祝愿他们在新一年里事事如意,轻轻松松。
(二)客家传统名菜
闽南客家人历来善于烹饪,且技艺高超,至今他们仍利用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制作出几十种具有客家风味的传统名菜。这些名菜一般在丰盛的筵席上才有,其风味独特,四季适用,故十分受广大食客的青睐。下面简要介绍四种具有地方风味的客家传统名菜,以飨读者。
1-白露鸡
选用肥猪鬃脑肉和大鸡腿肉,用刀切碎捣烂,再用适量的鸡蛋青和精面粉、食盐调和后,铺在盆内,放到锅里蒸熟,如认为油腻过甚,可将浮在面上有余的油质,移作他用,再蒸片刻,取起食之,质松滑、味香甜,入口消溶,津津有味。此菜四季适用,非普通的筵席上所有。
2-布袋鸭
选用肥鸭一只,宰后,先用冷水浸片刻,再用滚水脱毛,然后用清水洗净,从颈侧处剪开二寸许的大口,把内脏取出,洗净腹内,用锋利小刀从两翅膀处把鸭骨剔除,仍保持鸭体完整,再把在剔出鸭骨上削下的鸭肉,和切碎的金钩、对虾、尤鱼、瘦猪肉、冬笋(或笋干)、香菇及莲子,加少许食盐混合起来,从颈侧开口处纳入腹内,即用线将口缝紧,放在长盘内,置蒸笼中蒸到熟透,取出食时,剪开线,用筷子夹开,连肉带馅一起吃,真令人说不出其中的妙味。也有用叉烤的,在鸭腹内加灌点肉汤,名为灌汤烧鸭,味比蒸的更香。此菜四季适用,在丰盛的筵席上才有。
3-全香菇
选用干的厚菇或花菇每盆150克,净茶油50克,先把菇脚剪掉,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发胖,倒去清水,将菇面向下贴在扣碗内,茶油从上淋下,放在蒸笼内蒸好,两手即将扣碗倒在瓷盆内,加少许麻油,清香可口,别有风味。此菜四季适用,为荤素筵席上的佳品。
4-伊府面
选用精面粉500克,鲜鸡蛋4个去壳,将蛋青蛋黄划成蛋汤,倒在面粉上,用手工打成面条后,用清水煮沸,取起晾干,再把面干投入油锅炸到适当程度,舀去余油,加上适量的清水煮到半熟时铲起,另将已配食盐炒好的瘦猪肉丝,嫩笋丝、香菇丝、尤鱼丝等佐料和面放在锅里加肉汤同煮,待煮熟时,铲到碗内,面上加点葱花,其味胜过一般煮面好几倍。这是闽西客家祖地宁化县乡贤伊秉绶生前任惠州、扬州知府时,常以此宴客,因其烹调与众不同,故被称为“伊府面”。此菜四季适用,但亦非丰盛席上所常有。盖恐做得不精,有损其名。客家传统名菜,驰名遐迩,众口皆碑,显示出客家人的匠心独具。这些具有客家风味的传统名菜,往往使得久居他乡的客属游子们难以忘怀,引起对故乡的无限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