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昔日農村社會,婦女端著木盆到溪邊洗衣服、農夫挑著木製水肥桶到田裡施肥等景象,在時代轉變、社會進步後目前幾乎不復可見。而與民生息息相關的木桶也為鐵桶、塑膠桶取代,因此以木頭手工製桶傳統技藝更因日趨式微,但本地的一位木桶師傅「衣貴師」,在度過近六十年的製桶生涯後,迄今還保存套的製桶工具,偶爾也想為人修理木桶的敲打聲中,仍希望有朝一日能將木桶製作手藝發揚傳承下去。
人稱「衣貴師」的林衣貴,十六歲時自大陸福州到臺灣打天下,即在基隆跟隨同宗兄長林家香學習製桶技藝。在整整熬了三年又四個月,僅得到一百元的工資後,林衣貴終於藝成出師,從此他輾轉到宜蘭羅東、中壢、滬尾等地為人製木桶,親眼目睹傳統中國木桶的興衰。雖然「衣貴師」目不識丁,但作出的木桶卻貨真價實,堅固美觀,尤其又能依客人要求角度,鴨蛋型、四方型等製作木桶,因而廣受歡迎,在「木桶界」相當有名。
「衣貴師」表示木桶的材質以檜木、大陸福杉為主,前者作為一般容器,後者用於裝盛、炊煮食品。而製作木桶,首先必須選材(木頭),一塊大小不同的材要挑出同樣的圓度,鋸好長短,再依尖度(纖維規則)計算算好角度,上下比例約八比七,而後在銜接的厚邊上下鑽孔,以竹筍釘一塊塊釘出粗胚,以鐵線箍上圍,再由外而內刨光,而後裝底,圈下箍,一個木桶至此大功告成。「衣貴師」強調,製作木桶完全憑角度計算及鐵線圍的力量,一點黏膠都不用,即能不滴不漏,好的木桶如此,中國手工木桶珍奇也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