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军军长傅崇碧
这时,有网友会说美军无意再向前推进,其实不然。战争中没有死抱原定作战计划不放的统帅和将军,起码李奇微不是教条主义式的将军。在这种意义上说,彭德怀即使把63军全打光了,也是值得的。因为此时他已清楚地知道志愿军和美军的长短优劣,至少通过五次战役,让他有了这样的清醒认识。
朝鲜狭长的地形、我军可怜的补给能力以及两军巨大的火力差距和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都注定志愿军在朝鲜不能够再一味地使用穿插和迂回,这种对于国民党部队屡试屡爽的战术。
另外,从政治意义上、从志愿军战士的心理和士气上讲,也不能存在着一味撤退的情形。基于以上的因素,在铁原志愿军注定要阻挡美军前进的势头。
我无意否认美国陆军公布的伤亡档案,但这种敌我之间如此差异悬殊的伤亡比例很难在一场攻守之战中作出合理的解释。63军的防线是25公里宽,20公里的纵深。当63军的兵力不足三分之一的时候,仍不能给敌人以有效杀伤,这种动态上的比例将会十分突出,从而使他们无法有效地坚守阵地,这个不是人定胜天的事情,更不是有了死命令就能完成的事情。剩下的2500人恐怕已经没有一线的战斗部队了,军指、师指的机关人员、后勤人员将占绝大部分。志愿军到底死了多少?180师是五次战役损失最惨的,也只是7千余人。
我没有有关西方对这场战斗的具体描述,有的只是大陆的部分内容。但在此就不列出了,应该可以肯定,战斗是空前惨烈和残酷的。
但是有网友说到美军在铁原的战术打法时,在下还是想质疑一、二。可以说不只是美军,而是所有的军队在攻击之前,都要进行炮火准备。如果战术目的是明确的,就不会有所谓炮火之后仅派小部队上来试探的说法,这样无疑是送死。打人出一个指头是没有意思的,人跑的也不会比子弹更快。且炮火攻击后,通常大炮要变换阵地,否则有可能被对手探明方位,而使已方炮兵极易遭受对手的报复性还击。所以即便美军炮火猛烈、炮弹充足,也不会采取这么无效的攻击方法。他会在炮火猛烈地压制性攻击后,派出他的钢铁长龙--坦克掩护步兵向前冲锋。而对于守方不想丢失阵地,只能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还击,包括反冲锋和夜袭。12天足以想见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如果美军伤亡如档案公布真实可信的话,美军中在编韩军的死亡人数就成为能够合理解释问题的关键。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我觉着仅凭一份档案是很难再现当时的场景的。
六十三军为原华北野战军部队,为第一批入朝参战部队,隶属19兵团入朝前部队在丹东集结,全市齐装满员,共52000人入朝后历经五次战役,间中几番休整,一直在一线作战。至第五次战役前全军尚有兵力47000余人,1951年5月28日至6月12日,是志愿军第63军在朝鲜战场上与敌血战的最残酷的13个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