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次战斗,美历史学家约翰-托兰描绘了克拉克和范佛里特这对难兄难弟精心准备的节目表演效果:投掷了224000磅、8箱凝固汽油弹,支援的大炮、坦克、重迫击炮和机枪、步枪还发射了1500000炮弹和子弹。中国军队的损失不到65人,美军3个排共伤亡77人,"鞭挞行动"本可以无人知晓,但一位刚刚到达的记者写的一篇陆军和空军高级将领手中的三色计划单观后一场表演的报道活灵活现的描述了这幕剧情。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军的伤亡约翰先生显然是高估了,不是什么65人,而是11人,也就是说,敌我损失比为7:1。这场小小的战斗在本来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在我军23集团军军史中,对这场战斗也就是轻描淡写的几百字,提及人名的也就两人。如果不是美军事先大肆宣扬,也就不会上台面的。可是他们显然没有吸取教训,仗还没打就把自己摆在了一个非常高的位置,结果摔的鼻青脸钟,真是露多大脸,现多大眼。
这次战斗在美军战史中被评为"总的说来,鞭挞行动是一次惨败",而《抗美援朝战史》一书中被称为"最不光彩的一次作战",真是太对了。因为上甘岭战役虽然美军也失败了,但当时美7师毕竟是占领大部分的表面阵地后才撤退的,所以他们可以将失败赖在韩国军队身上,但这一次,他们谁也赖不掉了,失败的苦果,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品尝了。
这次战斗后不久的2月10日,范佛里特离职回国,他的走人,大概是带走了美军仅存的一点进取精神。他的继任者,美陆军助理参谋长马克斯韦尔-泰勒公然宣布:"除非得到大规模进攻的命令,否则他将安于现状,决不再冒险向前沿的小山头发动任何进攻",克拉克批准了这一要求。从此美军再也没有主动发动过任何一场的攻势,完全丧失了主动权,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从53年开始的夏季反击战中得到证实。纵观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可谓是先胜再负又胜,我军由二次战役开始夺取了主动权,从四次战役起,由于美军开始摸到了我军的作战规律,利用我军后勤供给的不足,作战时间不超过一个星期的弱点,针对性的提出了"磁性攻势"等战术,使我军开始失去了主动权,到了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甚至出现了近乎崩溃的危险情况。但经过1951年的夏秋防御战,逐渐稳住了阵脚,特别是在秋季防御战中19兵团开始挖掘简陋的坑道,形成了坑道战的雏形,后来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形成了横贯朝鲜半岛的坑道群,大大抵消了美军的火力优势,这一点,在上甘岭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坑道战术的出现可以说就是当年抗日战争时期地道战的朝鲜版,有了坑道,美军唯一可以依仗的火力优势荡然无存,我军的伤亡大大减少,这时胜利的天平开始倒向我军。另外,由于充分考虑到美军空军的优势和火力的强大,我军修改了战术指标,不再攻击敌人团以上的强固阵地,而是针对性的提出了"零敲牛皮糖"的战术,重点对连排级的阵地进行攻击,攻击得手后,如果可以坚守就坚守,如地形不利,工事不好就撤退,积小胜为大胜,敌人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到了1952年秋,志愿军开始进行战术性的反击,取得了成功,从此时起,主动权开始一点点的向我军偏移,对此美军大为恐慌。为了政治上的需要,为了夺回不断从手中流失的主动权,为了激鼓不断低迷的士气,同时也是为了报复志愿军的秋季反击战,他们发动了上甘岭战役,结果遭到了惨败。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意味着我军可以守住任何我们想守的阵地,这说明我军的坑道战术能够经历最严重的考验,这给了我军极大的信心,同时也意味着朝鲜战场上的主动权已经完全回到了我军手中。至于本文所说的t字山战斗,恐怕谈不上什么美军想夺回主动权,这应该就是一次挽回面子的小小战斗,但就这样,也完全失败,从此攻守之势已经转换了,我军在此后不久就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夏季反击战。这次反击战从最开始的打"营级以下目标",一步步的扩大,到第二阶段已经敢打团级部队驻守的坚固阵地,到了第三阶段的金城战役,已经可以同时攻击敌八个团又一个营,而且第一次对敌形成了火力优势,这充分说明了我军的确是越打越强了。反观联合国军,五次战役时还可以击溃我军一个师,到了t字山战斗连一个排防守的阵地都攻不下来,最后被我军打的节节后退,这真是鲜明的对照啊!!我看了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的书中,大多对52年以后的战斗一笔带过,或者就轻描淡写的说上几句,特别是对上甘岭战役,很多书根本就没有提到(包括《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朝鲜战争--未经披露的真相》),更别提这种小规模的t字山之战了,想想也不奇怪,因为在上甘岭战役之后,主动权已经牢牢的掌握在我军手中,他们当然是没脸提了。总之,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守住了我们想守的阵地,53年的夏季反击战又证明了我军能攻的下任何我军想攻下的阵地,守必固、攻必克,加起来就是战必胜!
所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确是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