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
炮兵,是陆军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但对于从“小米加步枪”起家的我军而言,炮兵取代步兵成为杀伤敌人的主要手段,还要从5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说起。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以准确、及时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夺取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企图,并取得了炮兵歼敌占总歼敌人数一半以上的纪录,充分展现了炮兵作为“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去聆听上甘岭战役那隆隆的炮声,去追忆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中所创造的辉煌胜利。 志愿军炮兵,是我军最早入朝参战的兵种之一。1950年10月19日,炮兵第1、2、8师和高炮第1团开赴朝鲜战场,成为首批参战的炮兵部队。当时,炮兵第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出征诗:“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出征诗,表达了全体志愿军官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心声,也道出了志愿军炮兵部队再建新功的渴望。 但部队一入朝,就感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残酷。天上到处都是美国鬼子的飞机,一发现可疑目标,就是一阵狂轰滥炸。在崎岖的山道上,由骡马驮载的火炮机动非常困难,很难跟上快速运动的步兵,结果炮兵打不上仗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能上去的少数火炮,也因为数量少、型号杂、性能落后、炮弹供应困难等原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些情况,着实让立功心切的志愿军炮兵上了一把火。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从1950年11月起,中央军委开始从苏联成批进口火炮,并在国内扩建炮兵部队。在朝的部分炮兵也相继回国改换装备。经过短期组建和突击训练,特别是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国家支援战争能力的提高,志愿军炮兵数量大增,火力明显加强。到1952年9月,志愿军共有山、野、榴弹炮1493门,其中野炮507门、榴弹炮578门,此外还有高射炮988门、火箭炮162门。尽管与敌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经过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的锻炼,志愿军炮兵的技、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官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与敌人一较高低。就在这时,上甘岭战役爆发了。 战役前夕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上的一个小村庄,它南面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构成了北面五圣山的天然屏障。作为金化地区最高峰,五圣山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它西临平康平原,东扼金化经金城到东海岸的公路,向南则可以俯瞰金化、铁原地区的敌人纵深,非常有利于志愿军炮兵对敌人的侦察搜索。对敌人而言,夺取了五圣山,则可以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从平康平原突入志愿军的防御纵深,威胁平壤。所以,自从志愿军占领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之后,敌人就将这两个阵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 1952年10月,第七届联大和美国总统大选在即。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并迫使中朝方接受其在战俘问题上提出的无理要求,美国政府指示“联合国军”在战场上向中朝方施加军事压力。据此,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制定了行动计划,代号“摊牌”。其要点是:集中优势力量,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作一次重点攻击,夺取上甘岭;如果发展顺利,就一鼓作气,拿下五圣山。 范佛里特对“摊牌”行动颇为乐观。他认为,有200多架次飞机和16个炮兵营280余门大炮的支援,担任进攻任务的美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只须动用2个营,付出200人的伤亡代价,就可以拿下这两个高地,而整个行动将持续5天。 当敌人的进攻准备就绪之后,10月8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批准了“摊牌”行动计划。同一天,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在板门店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在退出会场时,他狂妄的叫嚣:“让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范佛里特的乐观不无道理。当时的美军条令规定:一个步兵师的进攻正面为4~6千米,加强炮兵6~9个营。但为保险起见,范佛里特在上甘岭3千米的正面上投入了两个师的兵力,加强的炮兵更是多达16个营。此外,还有高炮和火箭炮各一个营、2个坦克连、1个重迫击炮连,以及足够的空军支援和照明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