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为她的装甲师而感到骄傲,我为作为装甲师的指挥官而感到高兴。
―― 古德里安将军 1940年5月
德国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使用的反坦克武器与它的敌对国十分相似。主要的装备是一种轻型的牵引火炮,即1935/1936年式37mm反坦克炮,同时还有一种大量发给步兵部队使用的反坦克枪。在步兵营的辖属内,唯一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反坦克枪,每个步兵连配备3支这种枪。37mm反坦克炮装备在专门的反坦克连内,每个步兵团辖属一个反坦克连。对这种火炮的信心是在1939年8-9月份的波兰战役中得以确立的,然而,由于波兰军队装备的装甲武器极为有限,因此,在德波战争中这种武器并没有经历什么严峻的考验。真正的考验是在1年之后,那时这种火炮在法国遇到的是拥有重型装甲防护的英国坦克。
1935/1936年式反坦克炮的效能主要在于它的机动能力。它是一种轻型火炮,战斗全重仅为8.5 cwt(英担)(432kg),火炮放在两个装有气压轮胎的大型车轮上运行,依靠炮手班人力操作火炮并不费力。它可由汽车或某些类似的轻型车辆牵引,并且将它放在卡车车箱上或铁路平板车上也非常容易。对于德国空军新组建的空降部队,以及山地作战部队,它也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它能发射穿甲弹,又能发射榴弹,所以可执行多种任务,而不仅只限于打装甲车辆的单一任务。它的弱点是穿甲能力相当的差。在1934年时它的穿甲能力还被认为是令人满意的,但到了1939年则就显得十分落后了。然而,它的这一缺陷却被西班牙内战和波兰战争中所面临的老式坦克所掩盖了。此外,坦克上所采用的倾斜甲板也很容易使37mm反坦克炮的小型弹丸归于无效。
1940年,德国对法国发动闪电式攻击时,1935/1936年式反坦克炮曾跟德军装甲部队一起被派往法国,作为对敌坦克进行防御的主要火力支柱。然而,正如巴西尔?李德尔?哈特(Basil Liddell―Hart)在其所著《坦克》一书中援引道格拉斯?普拉特(Douglas pratt)准将所说的那样,这种火炮并没有满足德军对它所寄托的厚望。道格拉斯?普拉特将军这样叙述了1940年5月20日在阿拉斯(Arras)附近所发生的情况:
这段时间里,德国佬的大量运输车辆及其装备遭到了我们的严重破坏,曳光弹燃起一片火海。以至当我们的“麦梯尔德”(Matilda)坦克在600-800yd(548-731m)距离上用机枪扫射时,他们的反坦克炮手在发射几发炮弹之后,就丢弃火炮落荒而逃。有些德国兵举手投降,另一些则装死躺在地上!他们所装备的反坦克武器没有任何一件能够穿透我们的“麦梯尔德”I型和II型坦克,甚至连他们发射榴弹的野战炮也不例外。我们有一些坦克的履带被打断,有几辆坦克被敌人的曳光弹命中后起火,主要是“麦梯尔德”I型坦克发动机机舱部位起火。有1辆“麦梯尔德”坦克虽已被他们的1门37mm反坦克炮直接命中了14发炮弹,但竞没有造成致命效果,仅有的效果是穿破了一点装甲!
对我军坦克的主要威胁是来自德军的野战炮,其中有些野战炮竟是占领暴露阵地进行直接瞄准射击。同时敌机也在步兵头上俯冲轰炸,但这并没有给我军坦克造成多大麻烦。仅有一、两枚炸弹在一辆“麦梯尔德”坦克旁边爆炸后,将这辆坦克炸翻,并使车长受伤身亡。另有一枚炸弹在爆炸后曾将一辆轻型坦克上抛到大约15 ft(4.6m)的空中!
这次参战的德军指挥官是陆军少将隆美尔(Rommel),隆美尔的叙述同样也证实了37mm反坦克炮性能上的不足:
事实证明,我们那些可以快速展开的反坦克炮,由于太轻以致根本不能对付拥有重型装甲防护的英军坦克。这些反坦克炮中的大多数,在敌压制炮火射击时,都连同炮手一起丧失了战斗能力,尔后又被英军坦克轧得粉碎。我军的大批车辆被烧毁,友邻的党卫军部队,在敌坦克的猛烈进攻下,被迫南撤。最后,依靠师属野战炮和一些88mm高射炮兵连,才成功地将敌坦克阻止在比兰斯-阿格尼(Beaurains-Agny)一线以南。这次战斗,师属野战炮消灭了28辆坦克,高射炮兵消灭了1辆重型坦克和7辆轻型坦克。
在这次战斗中,高炮打坦克所取得的成功,对隆美尔将军本人并非没有影响,两年之后,在西非沙漠之战中,他曾经利用这些88mm高炮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战果。
通过法兰西战役证明,37mm反坦克炮已不再是一种优良的武器,于是,德国立即开始着手执行下一项发展计划。这项计划的设计工作当时已经就绪,只是还没有为转入生产作好准备。其间,37mm炮也已作了改进,并为它生产了一种性能更好的反坦克炮弹,这种炮弹的初速比较大,穿甲威力比制式炮弹提高30%。在新型火炮出现之前,采取这种过渡性办法也是合理的。对德军来说,幸运的是,从1940年下半年到1941年上半年,在装甲作战方面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因此,他们手中的37mm炮在性能上的缺陷被暂时掩盖了过去。
与37mm反坦克炮配合使用的武器是步兵用Pzb 38式反坦克枪,或称之谓1938年式反坦克枪。这种武器颇受士兵欢迎,至少应该说,在其无效性彻底暴露之前,它颇受士兵欢迎。同德军其它许多装备一样,这种武器同样也有它的新颖之处,其中多数都很适用,只有弹药有点例外。在它的子弹内有一颗碳化钨弹芯,弹底有一个曳光管,而在曳光管和弹芯之间,令人惊奇的是竟安置着一个微型的催泪性毒气弹!碳化钨弹芯是为确保子弹具有最佳穿甲效能而采用的一种合理而有效的手段。然而催泪弹却完全是多此一举。他们原来的设想是,当子弹钻入坦克以后,毒气弹将被挤碎,释放出来的毒气预计可使残存的坦克乘员窒息或致盲。然而,催泪弹的尺寸只不过像阿斯匹林药片那样大,因此毒烟很小。这些情况是在缴获的弹药解剖之后才被发现的。
然而,尽管它的毒气弹的作用微不足道,但这种Pzb 38式反坦克枪在波兰战役中却表现得相当出色,因而也就获得了一种名不符实的危险声誉,因为它和37mm反坦克炮一样,在闪击战开始之后立即就暴露出它并不具备所需要的穿甲威力。但因为当时没有其它可供替代的武器,于是它的简易变型――Pzb 39式反坦克枪被继续投入生产,并于1940年下半年和1941年上半年大量下发部队。Pzb 39式反坦克枪去掉了后座枪管和自动开门装置――开门动作改由射手以手工下搬击发手柄的办法实现――这就意味着,在保持同样性能条件下,枪的全重可以减少7 lb(3.18kg)。它的最大穿甲厚度为在100 yd(91.4m)距离上刚刚超过1 in(25.4mm),在300 yd距离上则可穿透约0.75 in(19mm)的钢板。对于装甲车或一些轻型坦克的侧、后装甲板来说,这样的威力还是足够的,但对正面装甲却是无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