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空军的 He 51 型战斗机,在西班牙内战中不敌苏联的 I-16 单翼战斗机
西班牙内战明白无误地证明了一件事--双翼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尽管在内战后期意大利人的 CR.32 双翼战斗机仍然十分活跃,但要对抗高速的 I-16 依旧是力不从心。聪明的共和军飞行员通过简单实用的“一击脱离”战术充分发挥了 I-16 的速度优势,创造了不少辉煌的战绩。而反过来说,要用过时的双翼飞机击落一架 I-16 就困难得多。在情况不利时,I-16 的飞行员往往只要简单地加大油门,通过一个俯冲就可以脱离困境,一溜烟地跑个没影了,让敌方的飞行员恨得牙痒痒的。要知道,国民军一方给苏联这种看上去粗粗笨笨的飞机取了个有趣的外号“耗子”,从这个略带调侃的名称也可以感受一些国民军飞行员当时苦战 I-16 后的体会了。总之,交战双方的飞行员都把一个教训带回了家“对现代战斗机来说,速度比机动性更重要!”
开发史
1933 年,德国空军技术部为了配合未来的空中战争模式,确定了几个优先的开发项目。这些项目包括:
Rüstungsflugzeug I 多座中型轰炸机
Rüstungsflugzeug II 战术轰炸机
Rüstungsflugzeug III 双座重型战斗机
Rüstungsflugzeug IV 单座战斗机
其中单座战斗机项目这一条的相关技术指标订的并不高,要求在 6,000 米高度(19,500 英尺)时能以 400 公里/小时(250 英里/小时)的最高速飞行 20 分钟,滞空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火力方面的最低要求是三挺各备弹 1,000 发的机枪,或一门备弹 200 发的 20 毫米机炮。另一个有趣的要求是,机翼载荷必须控制在 100 公斤/平方米以下,以便于保证飞机的机动性;不过,性能上的优先考虑顺序依旧是:水平速度,爬升速度及机动性能。
同年十月,赫尔曼.戈林写信给各大飞机制造厂家要求研制一种“高速邮政机”---在当时是“战斗机”一词的隐语。到了 1935 年 5 月,这一要求由空军技术部再次用公文的形式加以确认,不过其名称却换成了“轻型运动飞机”。
最初的招标书只给了空军部认为最有战斗机开发经验的几家大公司,如:亨克尔公司,阿拉道公司和福克.武尔夫公司,后来,考虑到 BFW 公司 Bf 108“台风”式飞机的空前成功,终于对其网开一面,准许其加入设计竞赛。每一家公司都被要求制造三架原型机来进行前期的类型比较。到了 1935 年春,动作较快的阿拉道公司和福克.武尔夫公司率先向空军交出了自己的原型机。
福克.武尔夫公司的 Fw 159 飞机可说是由该公司以前设计的 Fw 56 “St?sser”(隼)式高级教练机发展而来,仍旧采用古典的伞翼设计。老实讲,除了取消下机翼,增加可收放的起落架,以及较新颖的座舱罩和机尾设计外,和二十年代初的双翼战斗机比起来实在是没啥新意可言。不幸的是,新增加的可收放式起落架却成了“阿基里斯的脚后跟”,由于采用了伞翼设计,起落架当然不可能收入机翼中,只好将就一下收入引擎下方的机身中。相较于 F4F“野猫”上的类似系统而言,整套系统既复杂又极其地不可靠,以至于三架原型机中的两架均由于这一问题而坠毁,而V1号原型机更是在第一次试飞时就当着空军部众多官员的面出了洋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