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史记》、《国语》等典籍,记载了有关楚国国君或首领特有的名称:若敖、莫敖、劳敖、霄(宁)敖、堵(庄、杜)敖、郏敖、訾敖、共敖等诸敖。这些“敖”作何解释?由于杜预《左传集解》望文生义地作了多种注释,唐孔颖达《左传正义》提出疑问:“郏敖与此訾敖皆不成君五号谥也。元年《传》云葬王于郏,谓之郏敖,此云葬子干于訾,实訾敖,并以地名冠敖,未知其故。又《世家》楚之先君有若敖、宵敖,皆在位多年,亦称为敖,不知敖是何义?”为此,后世学者对“敖”的意义提出了楚官名、未成君、楚先君、葬某地为某敖、酋豪等多种意见。
楚名说,首先由杜预提出。他解《左传·桓公十一年旷莫敖为楚官名,解庄公十八年“阎敖”为楚大夫。清王绍兰《经说》也认为,莫敖是“主大众之官”。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则进一步指出,莫敖是相当于左司马的官职。可是,莫敖有时称莫敖氏,楚国左司马富职出现后还出现莫敖,又该作何解释呢?
未成君说,也由杜预提出。他解庄公十四年“堵敖”为未成君,解昭公十三年“訾敖”时也曰:“不成君无号谥者,楚皆谓之敖。”此说早就遭到孔颖达的怀疑,若敖、蚣冒(即莫敖)、霄敖都是在位多年的国君,而且訾敖、堵敖也曾登上国君的宝座,“未成君说”显然难以成立。
杜预还提出了楚先君说。他解宣公十二年“若敖”、“盼冒”为“皆楚先君”可是此说还是不能解决楚国既有国君,又存在若敖、莫敖、为敖等历史现象。
杜预更有葬某地为某敖说,此说曾得到后人的响应。杜预解僖公十二年“若敖”为“楚武王之祖父葬若敖者”。清易本娘《春秋楚地地答问》,也主张此说,且进一步演化成水名;或者是某陵的名称。
酋豪说,最早由顾颉刚《史林杂识》提出。“楚王之无谥而称敖者,盖即酋豪之义”。可是由于他又主张敖是楚语丘陵之意,“二说孰是,当待讨论”,终于没能解决此谜。杨伯峻也曾牲“若敖”、“郏敖”为酋长,于訾敖则注为“楚君王之无谥者,多以葬地冠敖字”,颇受杜预注的影响,又主张莫敖是相当于左司马的楚官名,终于也陷入迷宫。王廷洽《楚国诸敖考释》,也主张敖是酋豪、首领之意。’王氏概括了楚国诸敖的四种情况:若敖、霄敖、莫敖为一类,楚建国前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建国后他们的后代成为宗族,若敖、莫敖既是宗族名称,又是宗族首领,霄敖的后代变成莫敖氏;—类是阎敖、芳敖,也是楚国宗族,阎敖氏早衰;芳敖氏成为楚国的望族;—类是堵敖、郏敖、訾敖,均为楚国短命国君,无号谥,又无后代,楚人按成例称他们为一方豪首;共敖是楚国灭亡后,楚亡人共同拥戴的首领。虽然存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但作为首领、酋豪的意思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