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9月28日电(记者屠国玺、黄文新)国庆节前,在甘肃省博物馆参观《新中国60年甘肃省建设成就展》的市民络绎不绝。记者27日在这里采访时,遇到了一群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照片前停留许久的老人,上前询问,才知道他们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亲历者。
这群老人是中核集团公司504厂的退休干部,位于甘肃省兰州市郊区的该厂是我国首座浓缩铀企业,当代中国核工业辉煌史册上的“四个第一”——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艘核潜艇和第一座核电站,所需要的核燃料主要都是由他们生产和提供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国家提出了研制原子弹的计划,全国各地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都集中到了西北,在504厂打响了开展核工业的第一仗。
今年70岁的张体成和68岁的孔维成老人先后于1958年和1959年来到厂里。他们回忆说,当时条件很艰苦,粮食不足的时候,他们就挖些野菜,上山捡些土豆坚持工作。在厂里还有这样几句话:“一碗水半碗泥,有风不见天,无风半尺土”,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艰苦的情形。
孔维成老人说:“当时条件艰苦,但大家都抱有一个信心,一定要把这个原子弹搞出来,为祖国争气。”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当时我们真是说不出来的高兴,真是像大家说的一样振国威、振军威。虽然我们苦一点,但是我们感觉到很幸福、很自豪、很光荣。”
就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当天,纪茂军还在新疆阿拉山口边防站巡逻。今年74岁的他告诉记者,当时他是新疆阿拉山口边防站教导员,组织上给了他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必须每一个小时都要到边防线上去巡逻。
1964年的10月16日下午3点多钟的时候,纪茂军带领战士出去巡逻,也遇到了苏联部队巡逻。老人说,当时他们是骑着马巡逻,而苏联士兵是坐汽车巡逻,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前苏联一个上尉带着兵,从车上下来,给他们敬礼。
“我们给他们还了礼,他们还向我们伸出了大拇指。当时我们还在想,是我们国家和他们友好了吗?”后来经过前苏联士兵的边防站的时候,纪茂军听到前苏联兵在放《东方红》的歌曲,回来后,才知道当天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尽管时隔40多年,但这些历史在老人们的记忆中仍历历在目。这些老人们说,在国家不断的发展壮大之中,核工业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张体成老人说:“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我们的核工业以军用为主,后来军用民用结合,现在我们国家能源发展需要核电,核电发展的空间很大,现在我们全力以赴搞好低浓度铀,核燃料来供核电站,为国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