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张志坚在前沿阵地
军政治部副主任薛巨福和突击队员们在训练场上
战前训练中的598团指战员
“双大功”五九八团(战时番号:14军(乙)独立团,隶属步兵199作战序列)在接到赴滇参战命令之前,是一个兵员严重缺编仅有800余人的乙种编制部队。该部奉命进入临战状态后,在短短半个月地时间内迅速动员扩编为2300余人的甲种编制团队。原598团所属人员缩编为一营和特务连,二营和三营及炮营都是从其他师团临时紧急抽调人员组建的。8月3日、4日,全团在泰安、肥城车站分乘五个军列,于10日到达昆明,12日到达马街集结地域。
一支作战部队组织指挥系统建立,并不代表其战斗力的即可形成。团长对所属分队指挥员不熟悉,营长认不全连排干部,连长叫不出班长名字,班长不认识编入的战士。这样的部队不要说是打仗,就是在日常训练中也不能有机地形成协同。我军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总结中,就有一条重要地深刻教训值得注意,那就是临时扩编起来的乙种编制部队战斗力不强,难以承担急、难、险、重作战任务。战斗中指挥员不认识战士,战士也不认识指挥员,无法实施有效的作战指挥,不能发挥出部队应有地战斗力。好在这是一次老山长期防御作战任务,有临战训练时的熟悉阶段,还有进入战场后的磨合阶段,部队的战斗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1986年2月,在老山662.6高地最前沿防御坚守了数月的“双大功团”“双大功”三连撤下阵地修整待命。598团接手597团在662.6高地一线阵地后,一营三连承担了全团最前沿140阵地的防御坚守任务,距敌前沿最近处仅有八米左右,最远处也不过几十米。经过数月的战斗磨合,“双大功”三连的作战经验和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在前沿阵地上以灵活的战术和勇敢精神打出了双大功团的威风,创造了出非常突出地战绩,仅在140阵地就歼敌达到200余人。但是,在这块浸透“双大功”三连指战员血汗的140阵地上,他们也留下了他们无法驱除的伤痛。三连坚守在140阵地上的济南陆军学校学员、济南军区二级英模王光华在越军炮击中以身殉国,战斗在左2号阵地1号哨所的小战士王光庆被越军冷炮袭击中不幸牺牲。二等功臣韩淑芹被越军狙击步枪击中头部含恨而去,炮班副班长袁建国也在越军的猛烈炮火袭击中为国捐躯。还有十多名战士被越军枪弹打伤或被地雷炸断下肢或患病,全连在坚守140阵地的数月里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次三连后撤到南温河休整除了进行必要的身体恢复和思想整顿外,他们还将进行一项新的秘密作战任务准备。即:后来命名为C-3工程作战计划。这对三连全体指战员来说,应该是又一次严峻地生死考验。
对于“C-3工程”作战行动计划,已升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的张志坚军长早有打算。他在86年1月11日视察598团662.6高地一带防务时,就对团领导班子吹风说要搞一次出击拔点作战。张副司令员对598团的作战指示主要讲了两点:一是405号阵地的防御问题。405号阵地坚决不能丢,要运用添油战术不断地增加兵力。丢失阵地再行反击就困难了。越军866团刚上阵地就失守405号阵地,他们一定不会甘心肯定还要进行反扑。防御工事要加强,要改善阵地上的生活条件。二是关于出击问题。为了保持我军对越军的高压态势,有必要组织部队出击一下。选派精干、胆大、灵活地战士组成突击队,兵力在一个排左右,采取精兵奇袭办法对其打而不占,从现在起要注意着手解决屯兵工事、火力组成问题,直射火器要提前选好位置长期隐蔽,出击时间预定在三月上旬。
598团首长对于这次出击作战的意义十分清楚,该团是我军历史上富有光荣战斗传统、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唯一双大功团。1949年2月,原华北军区第3兵团第2纵队第6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第200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6月以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原冀中纵队)11旅旅部、旅直属队及所属的33团、冀中6分区72团、7分区79团合编而成的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1947年1月调入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第6旅。1948年5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2兵团。8月又随纵队编入华北军区第3兵团。在解放战争中,200师基础老战斗作风勇猛,是恢复冀中解放区的主力部队。598团的前身是吕正操团一部,战斗力非常强悍。在1946年7月到12月作战中,该团十战十捷威震冀中,被授予“战斗模范团”光荣称号。后在青沧、清风店战役中因作战表现突出,该团两次荣立集体大功,成为晋察冀著名的双大功团。该师还参加了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等著名战役,表现均佳。1951年6月,200师随军入朝参战,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共毙伤敌24124人,俘虏敌915人,1954年9月回国驻防山东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