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东风-21C中程弹道导弹(资料图)
白宫与五角大楼背后较劲
白宫与五角大楼之间的这一较劲,反映了美国对华不同派别之间的矛盾。每年一度的《中国军力报告》就是这些矛盾博弈后的结果。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助理们虽然没有实际权力,但他们离总统更近,他们的意见很可能反映了美国最高决策者的想法。
但《中国军力报告》撰写组中的强硬派不太买账。支持强硬姿态的官员认为,强调“美中军事合作”很难取信于人,因为中国为了抗议对台军售,过去两年已经两度中断军事交流。强硬派的美国智库专家也主张,过度修饰的报告将不利于国防部的长期诉求——让中国军备发展更加公开透明。
由此,围绕报告撰写暴露出了美国对华各派的不同意见,而这一次报告推迟发布,暴露出背后的矛盾更为明显和激烈。
《中国军力报告》是美国国会在《国防授权法》下要求国防部自2000年起每年都必须提交的报告,历来是一个由庞大的中国问题专家课题组来操刀。2004年以前,曾经有过国防部委托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执笔的情况,那之后基本上是美国国防部下面的部门直接组织人员撰写。
美国军、政、外交、学术圈的“中国通”以及军方情报部门往往是《中国军力报告》的编写主力。往往有前美国驻华外交官,负责东亚事务的助理国防部长,中央情报局、国防情报局官员和研究人员等担任顾问。如果《中国军力报告》能附上作者和顾问班子名单的话。人们会发现,美国所有对中国问题有研究的一流专家几乎都被囊括进去,其中既有能说流利汉语、熟读《孙子兵法》的情报专家,也有曾经骑自行车在中国走过大城小乡的前驻华人士。
而有资格对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的,既有白宫官员,也有国会议员。各个编写人、顾问与批评者所处位置不同,代表不同部门利益甚至军工集团、企业组织等等,使得报告的出台过程每次都是一次复杂的博弈。
渲染中国军力威胁,有助于给美国军方更多军费采购武器、维持东亚部署和军事活动,并有利于推动对台、对东盟各国军售,这有利于军工集团。而缓和对华压力,则有助于美中经贸往来,有利于在中国有巨大投资和市场的另一部分集团。
双方的角力在后经济危机时期集中在《中国军力报告》的调子上,因此才会有一群人围绕报告死扣字眼的现象。
目前,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助理所代表的行政决策当局,似乎已经偏向于对华缓和、争取经贸利益促进经济复苏。而未来这个报告在国会又会遇到怎样的口径还是一个未知数。美国内部的博弈还远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