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2日的闸北,西藏北路。
在南线,淞沪会战是中日两国之间、也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从未有过的规模空前的一场战役。
日军战前在上海地区的驻军主要是海军:其中有海军陆战队约六千二百人(此外,在沪侨民中的在乡军人已完成编组训练的有三千六百人);有第一、第三舰队所属军舰十七艘,其中有十二艘在十日驶入黄浦江,会同原停泊淞沪的日舰共三十多艘,还在吴淞口外泊有航空母舰一艘;空军有海军航空队各种飞机一百多架。“作战主力不是那些陆战队,而是江面军舰上的重炮。” 淞沪会战爆发后,日方在十五日组成上海派遣军,又调陆军两个师团为骨干,侵占上海市区以北的大片地区。他们原来以为用这点兵力来对付一直被他们藐视的中国军队已足够了,没有料到却受到中国军队的拼死抵抗。九月上旬以后,因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又不得不增援四个师团,其中有些师团是从华北战场抽调来的,可见日军作战的重心已从华北转到南线。到十一月上旬,日军又组成第十军,用三个师团兵力投入上海地区作战。日军在这个地区的兵力增加到三十万人。但如此短视的逐次增兵,暴露出他们的严重弱点。
中国军队方面,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除卫立煌、汤恩伯部在华北外,几乎全部投入了淞沪保卫战。桂军、粤军、川军、滇军、湘军、东北军等部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也先后投入,共七十多万人。当时军事委员会指挥的部队约为一百八十个师,参加上海抗战的达七十三个师。国民党方面编写的战史写道:“双方为争取本会战之胜利,均尽出精锐,倾力以赴。我军逐次使用步兵七十余师、炮兵五团、及有限之飞机,面对数倍优势火力之敌步兵三十余万人--(九个师团),战车百余辆,山野炮三百余门,飞机二百余架,各型舰艇数百艘--在正面二百余公里、纵深三百余公里之地域内,浴血苦战达四阅月。”
国民党军队中有不少爱国将士,长时间来就怀着抗日报国之心。他们在日军大举侵略面前,同仇敌忾,奋勇争先,表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同优势装备的敌军拼搏,使日军陷入严重苦斗。许多地方经过反复争夺,甚至白刃格斗。这次战役中,中国军队伤亡达二十五万多人,毙伤日军四万多人。东北军的第六十七军(即原王以哲军)军长吴克仁在抢渡苏州河时壮烈牺牲。第八十八师一个营在团附谢晋元、营长杨瑞符指挥下,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掩护全军撤退,孤军奋战,坚持到十月三十日,才在英国方面劝导下退入上海公共租界。这件事,对鼓舞人心起了巨大作用,被称为“八百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