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27日,闸北被攻陷后,前图拍摄的建筑群已成废墟。
这次战役主要在上海市区以北进行。那里地势平坦,海岸线平直,北临长江,无险可守。日本军舰在长江和黄浦江中以远射程重炮猛烈轰击,陆军拥有优势的坦克和大炮,还有绝对的空中优势,以飞机轰炸扫射。中国军队几十万人密集在狭小地区内,又没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伤亡十分惨重。当时担任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的刘劲持在回忆文章中说到桂军在上海作战时的一次遭遇:
“日军炮多威力大,视界清楚,我炮一发射即刻被制压。似知道我反攻部署,预先将坦克及炮兵机枪等火力布置好。桂军官兵不知利害,挺直身体毫无掩蔽地向敌阵猛进,拿起步枪向坦克冲锋。敌人放桂军官兵进到阵地前,即用火力前后封锁,猛烈射击。肉体挡不住子弹,又无藏身之地,桂军纷纷壮烈牺牲。后续部队急忙退却,敌人阵地则丝毫未被突破。这样,一日间桂军六个师即被击溃,损失重大,不能再战,当晚只好另派部队接防。”
白崇禧回忆道:“敌人利用淞沪沿海之形势,发挥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之威力,以装备之优良,训练之纯熟,发挥各兵种在战场上之战力,予我军创伤甚重。”“因为制空权操于敌人,我方之陆海军之活动完全受了限制。空军更不敢白日活动,只能在夜间出袭。陆军若是白日行动,因无空军之掩护,常受敌机轰炸骚扰而前进困难。”
为什么南京政府要在如此不利环境中长时间地同日军硬拼消耗?这不仅因为沪宁地区关系它的核心利益而不愿轻易放弃,还有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认为上海是一个国际性的城市,那时九国公约会议即将召开,蒋介石仍希望多坚持几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同情和支持。他总是对英美和国联的干预寄以过多的希望。十一月一日晚,蒋介石在南翔召开师长以上将领会议说:“九国公约会议,将于十一月三日在比利时首都开会。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 当时担任淞沪战线中央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回忆:“我提议我们从淞沪前线转移十个师到苏嘉、吴福国防要塞工事。如是我们便能重新集结后撤的部队,以便确保有计划的撤退。”“此时蒋夫人突然从上海来到,我还记得她穿着毛皮大衣。她宣称我们若能守住上海,我记得她说十多天中国将赢得国际同情,国际联盟将帮助我们抑阻日本侵略。”“与会者只有少数人同意她的观点。蒋先生说,上海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坚守。” 在敌我实力悬殊和地形不利的情况下实行如此规模的消极防御作战,事实上是不适当的。淞沪抗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还为工厂内迁等赢得了一定的时间,但这并不是南京政府的主要用意所在。而前线将士为保卫祖国的英勇作战,付出极大的牺牲,无疑是可歌可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