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参加演练的新型导弹快艇高速驶向发射阵位。
美国海事问题学者 马克·J.瓦伦西亚
局势或将呈现出中国最担心的情况:美国正试图暗中拉拢东盟(或者其中的某些成员)与澳大利亚、日本以及韩国,这几个国家一起将组成一个即使算不上遏制起码也是压抑中国的‘软包围圈’。
西方媒体最近一波“中国威胁论”的浪潮刚刚滚过,现在正是一个反思沉淀的好时机。该热点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7月份在河内东盟地区论坛上的一番言论——
其中提到美国将要插手对南海争端进行斡旋,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把美国这一行为视作干涉内政,进而做出的愤怒反应。
美国巧妙地利用了一些东盟国家在南海海域主权争端问题上的担忧,它把这些担忧与美国自己在航海自由上的考虑混合在了一起。但美国其实知道,或者说它应该知道,中国对美国在其专属经济区进行情报搜集的抗议,与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声明,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实际上,中国并没有挑战什么航行自由权,反而是美国在滥用它的权利。美国EP-3侦察机、鲍迪奇号和无暇号军事测量船可能有着如下的联合行动目标:
主动骚扰、试探和观察中国海岸防卫的反应;干扰岸舰和潜艇通信;在一些花招的掩饰下进行“战地勘察准备”,从而让这些行动变得合法化并规避授权许可问题;监视中国核潜艇进出基地的动向,进而分析其可能的目标设定。
没有哪个国家会坐视潜在对手的这些挑衅行为而不做出反应。这已经超越了通常可被接受的“被动情报采集”的范畴,中国将把这些侵扰性的可疑行为视为“威胁使用武力”。
“威胁使用武力”既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背,也违反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应该由中立机构对这些行为进行细致的检查和裁决,以确定其是否“合法”。
但如果真要进行这样的调查,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一定会感到尴尬,因为那会令她那句美国“反对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话显得多少有些伪善。
对于那些声称拥有南海主权的东盟国家,包括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如果它们认为近来美国的这些声明是对它们有利的,那它们则要再三思量了。
克林顿国务卿称,“航海自由、亚洲公海领域的开放以及在南海海域对国际法的尊重,这些都是美国国家利益所在”。但“国际法”又指的是什么呢?这类有关海洋的声明和行动应该是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约束对象。而美国却是唯一一个没有批准通过此公约的大国。
以上这些言论发自美国之口,真是有些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