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风楼斑驳的大门。
雕梁画栋的仁风楼大殿。
一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名叫仁风楼的客家民居,在梅城西郊街道办事处黄泥墩数百幢客家民居中默默无闻湮没了140多年后,近日一下子成了当地文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日前,梅江区文史工作者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这幢经历了近300多年风雨、至今保存完好的仁风楼,竟是140多年前,太平天国康王汪海洋在梅州最后的大本营,它见证了10万太平军在梅州与清军周旋、激战18个月后,最后全军覆灭的惨烈历史而显得尔足珍贵。
当地文史专家认为:梅州康王大本营为140多年前战地遗存活标本,它的发现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清朝末年历史、客家地区战争史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加以悉心保护。
康王其人
汪海洋(1830~1866),安徽全椒县人,农民出身,太平天国著名将领。加入太平军,初为石达开部将,后与石决裂,受天王洪秀全嘉奖,名其部为“扶朝天军”。太平天国甲子年(1864),封康王。汪海洋为太平天国后期擎天一柱。汪海洋战死,史学家范文澜认为标志“太平天国彻底地失败”。
仁风楼成为太平军大本营
昨日,记者来到梅城西郊黄泥墩居委街口看到,门牌编号为88号的仁风楼主体建筑坐西南向东北,是一堂四横堂横屋。外门楼坐东南向西北,二道门依次为方形门和拱券门,坐东南向西北。堂屋为悬山顶,横屋为硬山顶、走马楼结构。整体为灰瓦面、三合土夯筑、土木结构建筑。堂屋內有宋湘亲书楹联:“克俭克勤保世滋大, 是巽是训进德无疆”,中间挂“思训堂”匾额。
仁风楼周围大屋鳞次栉比,屋屋相通,有极好的回旋活动余地、四通八达的巷道,攻守进退两便。1865年(清同治四年)12月8日(农历十月廿一日)康王率各部太平军攻下梅城(嘉应州城)后,将大本营设在仁风楼。
康王殉难后太平军余部覆没
据当地文史工作者考证,仁风楼作为清朝末年太平军在嘉应州的大本营,指挥余众与清廷抗击,时间只有短短的60多天。1866年1月28日,康王汪海洋率太平军精锐出梅城北郊佛子高、黄竹洋猛攻清军。
正当康王身先士卒率众追击溃退清军时,由于叛徒指认,清军集中数十支火枪火炮轰击,康王不幸中炮落马,于当晚不治在仁风楼身亡,死时年仅36岁。
据当地史料记载,康王殉难后,强敌四围,偕王谭体元和剩下的太平军数万弟兄陷入绝境。1866年2月7日夜(农历十二月廿二日)偕王谭体元与天将胡永祥等率全部太平军,悄悄撤离仁风楼从西南门出城,渐次撤出梅城。但由于地形不熟,误走黄沙嶂而导致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