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
从这首清代乾隆丙午御题仿古鸡缸杯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在成化以后二百多年的清代乾隆时期还能依稀见到,并被尊为成化制瓷中的最成功之作,乾隆皇帝不仅让当时的景德镇御窑仿制,还题诗作志。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作轮廓线,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紫等诸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姹紫嫣红、交相辉映。
“成化斗彩鸡缸杯”是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
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记录。人们在惊异感叹之余,不禁要问,它以前值多少钱呢?
最早载有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的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另据明代万历沈德符《野获编》中称:“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其中十万之值与白银百金相近,“值钱十万”应指鸡缸杯的价值等于于当时流通用的铜制十万枚制钱,“十万”是形容多的虚数。
考明代万历时,律定制钱七文值银一分,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值钱十万,约合白银140余两。而明代万历时,白米一石,值钱200至400文之间,猪肉14文钱一斤,牛肉10文钱一斤。“十万”之巨,貌似惊人,但细算下来,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只值白银70余两,或合米160余石,或合猪肉3500余斤,或合牛肉5000斤。明代万历至成化已逾百年,御前尚有成双的鸡缸杯,其值不过当时江南富庶之地一中等数口之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可见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在明末万历时,虽稀却不珍。
清代康熙时满族重臣索尼的孙女幼年夭折葬于北京(现北京市海淀区师范大学院内),其墓中曾出土一对明代成化斗彩葡萄杯及其它一些明代珍贵瓷器,墓主并非是文物收藏家。如此厚葬之物说明了在清代初期时的明代官窑瓷器并不难寻,其价值应不会很高。
清末至民国,多种古玩收藏类典籍继续引用《明实录》中:“……御前有成化斗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的词句来形容“鸡缸杯”的身价,但并未记载新的成交记录。
1949年,香港古玩收藏家仇焱之以千元港币购得一只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传为香港收藏界的识宝美谈,但这并不是成化斗彩鸡缸杯的真实价值,而是仇焱之的独具慧眼。
1980年,仇焱之逝后,同年11月在香港苏富比举办的拍卖会上,这件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528万元港币的“天价”,直至19年后,成化斗彩鸡缸杯的身价上升了近6倍,平均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如果今天我们把2900多万元的价值折合成大米或肉类的话,已经能装满一艘万吨巨轮了。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成化斗彩鸡缸杯今日之巨价给我们文物艺术品收藏者的启示不外乎以下几种:(一)、文物艺术品本身具艺术内涵、制作技术等方面具有首创性。(二)、文物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其使用者的特殊性,如皇帝、权臣、名士等,而这又往往决定了文物艺术品本身存世数量的多少,稀缺性成为决定文物艺术品价值普遍的尺度和重要的因素。同时流传有序的传承,使其自身的真实性得到保证。
今天,能拿出近3000万元港币拍下成化斗彩鸡缸杯坐等其升值或用1000港币买到一只成化斗彩鸡缸杯享受终生喜悦的可能,对于我们几乎所有的文物艺术品收藏者来说,是不会再发生的,但无数金钱所带来的迷人梦想,还是领着不少人上路了。当世界因此变得丑恶的时候,我宁愿它从来没有。
(图见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