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博卷》为符节勾画出大致的轮廊:“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种事务的一种凭证。用金、铜、玉、角、竹、木等不同原料制成。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如兵符、虎符等。”战国时期除秦称“符”,齐楚等国均称“节”。汉代虎符沿袭秦制,唐代改用鱼符,武周一度用龟符,二者皆可系佩,与牌无异,宋以后皆用牌。唐代鱼符不仅表示身份,亦有其使用范围。据《大唐六典》记载:太子用玉质鱼符、亲王用金质鱼符,官员用铜质鱼符。也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易守长的以及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鱼符等。随身鱼符在当时很受重视,它是官员出入宫禁、防止伪诈的凭证。唐永徽二年(651年)开始向五品以上的京官颁发,本人去职或亡殁,便须收缴。唐垂拱二年(686年)以后,地方的都督、刺史也可佩带。将鱼符袋饰以金银系于腰间,名鱼袋更成为官员身份尊显的一种标志。北宋时期,封建制度日益完备,符牌作为严格、系统的识别标志融会到封建王朝的管理体系之中。明朝对官吏所佩带的腰牌亦有严格规定。《明史·舆服志》载:“武臣悬带金牌”。“指挥佩金牌,双云龙、双虎符。千户佩镀金银牌,独云龙、独虎符。百户素云银牌符”。“皇城九门守卫军与围子手,各领勇字号铜牌”。《会典》又载:“文武官出入禁门带牙牌,有执事、供事、朝参之别。执事、供事者,皆届而领,如期而缴。帷朝参牙牌,得朝夕悬之”。“凡文武朝参官,锦衣卫当驾官,亦领牙牌,以防奸伪。洪武十一年始也。其制,以象牙为之,刻官职于上。不佩则门者却之,私相借者论如律”。“牙牌字号,公、侯、伯以勋字,驸马都尉以亲字、文官以文字、武官以武字、教坊官以乐字、入内宫以宫字”。真可谓侯门似海,大内森严,“无牌不许擅人”,宫廷门卫认牌不认人。中国近代著名考古、金石学家罗振玉著《历代符符牌图录》不仅收录了“宋资政殿范仲淹牌”,也为符牌的起源提供了诸多实物依据,如:明代“锦衣卫朝参官牙牌”上刻“朝参官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与“出京不用”字样。以后清代,腰牌的作用已到了巨细的程度,如同治二年(1863年)制造,内务府颁发的第1639号腰牌,不仅用途为内务府堂上,且使用者姓名、年龄、面部特征都制于牌上。
门券的源流是请柬。封建社会,私家花园甚多,但都不对公众开放,官绅名流聚会、游园赏花,少不了请柬相邀,请柬的这种观览游园作用仍保持至今。门券(门票)的大量出现也是从清末民初开始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北京三贝子花园(今动物园)于5月20日向公众开放并发售门券,仅10月13日慈禧太后70寿辰这天,游客就达五、六千人。辛亥革命后,皇家园林、名胜古迹、博物馆、公园相继对公众开放,门券的使用就更为广泛,尽管名称不同,但入门凭证的作用是一致的。有关民国时期门券记载颇多,但保存至今的实物却非常有限,怪不得收藏者孜孜以求。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等城市的民国门券为少数收藏者所收藏。
总之,无论是古代的符节、腰牌,或是近现代的出人证、门券,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后,它们作为入门凭证的作用没有变,但使用者及其使用目的却发生了变化。
(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