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有两张上海华侨商店入场证,每每翻看它,就令人想起那个特定时期的一段特殊经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物质商品极其匮乏。因为妻是上海知青的缘故,我们每回一趟上海,同事、熟人总要托我们带上衣、裤子、呢子大衣、手表等。那时,上海是中国轻工业的骄傲,人们以拥有一件上海货而荣。有时,一次回沪要带上七、八千元购物款,这么一大笔钱让我们路上着实操尽了心。须知那时每人一个月只有几十元工资。妻是一个最忠人之事的人,常常为买到称心的物品从南京路的外滩一直跑到静安寺,而且是逢店必进,跑得腰酸脚软骨头酥,往往还不能完成任务。怎么办呢?听说有一个物色好、货品全的,专为华侨和侨眷购物的华侨商店。到那儿一看,有人站岗!左顾右盼,畏畏缩缩地走到门口。“同志,请出示入场证。”“证?”我和妻子面面相觑,贪婪地朝店内望了一眼,怏怏离去。回头看看,怎么许多人都是轻松而过,门卫却不向他们要什么证呢?难道他们胸前佩戴着什么特别通行证吗?再看,没有哇!仔细看,啊!原来那些人都是趾高气扬,谈笑风生,目中无“人”。你千万不能朝门卫看,稍一犹疑,人家就要“证”。明白了!我和妻手挽着手,装腔作势,面不改色,终于过“关”。
华侨商店里面的东西真多真好看:红灯牌收音机、蝴蝶牌缝纫机、上海牌全钢防震手表、永久牌自行车这些大件是要凭汇券才能购买的。不过像我们要买的衣物之类,网开一面,不用券就能买到。妻像蜜蜂来到了花丛,穿梭不停,一口气买个痛快,直到花光身上所有的钱(因为怕小偷,一次出门只带上千把块钱,万一被偷,损失小些),才高高兴兴地回到家中。第二天,我们准备如法炮制。刚到华侨商店门口,见周围有许多人游荡。原来今天的门卫特认真,任你气派多大,只认证,不认人。想蹭进去?休想!这些游荡着的都是些想蹭进去购物的“蹭客”。这该如何是好?说来也巧,妻的妹妹家是侨眷,跟她家借两张入场证,用后完璧归赵,不知行不行?跟妻妹一说,立即就拿来两张入场证,还送了几十张侨汇券。真是喜出望外。此后,我们每次返沪,妻妹就早早将入场证预备着。
后来,妻妹移居海外。90年代末,在整理他们物品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这两张熟悉的入场证,连忙把它收藏起来。妻姐告诉我们,这东西早没用了。是啊,没用了,可是这里面却记录着一段难忘的故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