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远用砚,圆径15.2、高3.2厘米。大理石,白色,间有灰白斑纹,质地坚润,通体光洁。砚琢圆形,平底,四周内敛,面大底小。圆形墨堂上琢花形墨池,池口突起,状如飞蝶;砚唇宽厚,边有弦纹。

砚唇上有一喜鹊梅花纹,意喜上眉梢。古人认为喜鹊的叫声很阳气,是报喜之鸟,喜上“梅”梢,喻好事来临。
砚唇圆周有铭文“躬行斋山村仇远仁近永用”11字篆书。
初看砚铭,不知其意。细审方知;刻的是砚主人——仇远的姓名、斋名和字号。砚体简拙粗犷,元砚特征明显。墨堂经久研磨已呈深凹,砚面墨锈斑驳,当是仇氏的常用之物。
仇远1261一元代文学家。字仁近,号山村,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工诗文,善书画。宋末即以诗与白廷齐名,称为“仇白”。元初,出为镇江路学正,大德八年1304迁官溧阳教授。旋罢归隐居,卒年不详,年在75岁以上。仇氏有为无怀上人作和靖观梅图,泰定四年1327画赠莫景行诗文卷,藏故宫博物院,著有《金渊集》六卷,《山村遗集》一卷,另有诗集《无弦琴谱》并行于世。
仇远所处的时代,正是国家改朝换代而文人备受磨难的时期。元朝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民族歧视政策,排斥、压制汉人。曾一度停止科举,读书人进身无阶,社会地位低下,被列为十等人中的第九等。与仇氏同时代的郑思肖宋末元初初学者的《所南集·心史》也说:“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工、九儒、十丐,各有所统辖”。读书人仅居乞丐之上。时官溧阳州儒学教授的仇远对此极为不满,常以诗抒发愤懑,借古讽今。为此遭到黜职。
仇远罢官回归故里,立誓“不作天上官,甘为地下民”,隐居余杭之仇山耕读。自号山村民,书房改为“躬行斋”,写诗作文,抒发情怀。他在《金渊集》中叹道:“辛苦移家向粟州,微官只为斗升谋。寻思终是西湖好,日与山僧野老游”。仇氏隐居民间二十余年,著作颇多,其“诗格高雅,颉颃古人”,惜大部已失散。
仇远“以砚为田,笔耕一生”,想必用砚不少,然砚在所见遗物中不多。这方铭刻着仇远姓名、斋名和字号的白石圆形砚实为难得,其铭刻极有可能出自仇氏之手,是研究仇远用砚以及篆刻的珍贵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