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英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南方某城获得清人邓石如一幅单联“海是龙世界,云为鹤家乡”而大喜过望,陈伯达见此后,深为自己没有捞到手而懊丧。
草书写对,确有难度。然邓石如挥笔自如,字

伊秉绶以写隶书出名。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福建汀州府宁化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隶字以严谨著称,一笔不苟,难得的是拙巧互用。伊秉绶的隶字活泼可爱,有一股灵气。他突破前人的陈法,独创一种书体。他的集句“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对联是他的代表作,其字庄严不失活泼,端重不失俏皮;笔法劲秀,气度雍容。尤其他用笔的“点”,极富魅力。时而皱成一小球,时而搓成一小撇,搭配在隶字中,如画龙点睛,立显生动。他的隶书被后人称为“伊字”,今人黄苗子先生写“伊字”最为肖似。然而伊秉绶的草联也负有盛名,这是一般人所想像不到的。何绍基说他的字是“丈人八分出二篆,使墨如漆楮如简。行草也无唐后法,悬崖溜雨如荒藓。”然而庄重如何与飘逸共为一体﹖请看他的集陶句“赏心于此遇,欲辩已忘言”一联。此联宽23厘米,纵106厘米。书以行草入联,共有10字,却有行、草、隶、篆四种意味味,并行不悖,书体变化多端,字与字却非常和谐,令人感到是一气呵成,并无唐突之感。此联书于嘉庆丁卯年,即1807年,时年伊秉绶55岁,是其晚年的作品,书法艺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副对联成为草联的经典,为近代书家所推崇。上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将上述邓石如草联与伊秉绶的草联一并精印成卷轴,现恐怕己寥寥无几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的《伊秉绶法书集粹》,也遗漏此联,可见此联的复制品也少见了。
伊秉绶的草联得以流传,还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伊秉绶是清代有名的清官,嘉庆年任扬州知府,为官廉明,关心民众疾苦,深受当地士民爱戴。史籍称他“奉檄勘高邮、宝应水灾,划一小舟,栖户枉渚,必亲阅手记。及莅任,劬躬率属,赈贷之事,锱铢必较,吏无所容其奸。”他出访各县,绝不吃请。他为自己的出行特制一种方便面:先和好面,打上鸡蛋,切成条儿;煮熟后晾干,打成包,每到一地,用开水一沏,便成一餐,人称“伊府面”。其面开当今方便面的先河。像这样的人品,自然为后世所推崇;人以字传,也就理所当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