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山东农村随处可见一种用手工印染的花布,名叫“蓝印花布”,其印花图案多为蓝底白花,花纹多以各种形状的小圆点边缀组合而成,故民间又有“花点子布”、“猫蹄花布”之称。

印染所用的布,皆为当地农民自纺自织的白棉布,货源充足。纺织所用的机器,很原始,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如有用来把棉花纺成线手摇纺花车,把线织成布的脚踏木机。织出的布长度有余,宽度不足,俗称“小布”。把这种布印染成花布,可供制作褥面、被面、枕头、枕巾、门帘、头巾、围裙、包袱等妇女、儿童裤袄等,既经济又美观(上左图,蓝印花“多子多福”被面)。其印花所用的版(模子),是用多层纸打成纸壳制成的,上雕饰图案的部分,均采以镂空的方式,印刷时,可以此显露花纹。为便于使用和长期保存,这些花牌的外皮均漆着厚实的桐油。其花纹图案多取材于天然花卉中的牡丹、莲花以及梅、兰、菊、竹等,再配以虫、鱼、鸟、兽,取吉祥含意,对称组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上右图,“狮子滚绣球”花版)。漏印花时,先将花版压在需要印染的白布上,用石灰、豆面和水调合成浆状涂料刮印,不闪一丝空隙,这样白布上带花纹的地方就会被石灰、豆面完全盖住。晾干后,将布对叠,花纹朝外,放于蓝色染缸里染,根据需要,可染1遍到5遍,所得颜色依次为浅蓝、茂蓝、深蓝、岗青和青黑。染过之后,将布晾干,搓掉石灰、豆面,蓝底白花双色立显。干染布这一行的,有专人出去收布,收布的人打着锣,走村串巷,谓“踩乡”。他们每人身上都带着一些竹片,这些s_9417/200703/200739155643430.gif" align=left border=0竹片是经过特殊加工的,上刻有弯弯曲曲暗记的花纹,两片为一组,可对接成体,是收货和取货相互对照的凭证,此方法解决了不会书写文字的难题。据史料记载,染布最盛时(1910年左右),仅山东昌邑宋庄乡西黄埠村,一个村庄就开设大小染坊23家,晾布架子分布排列,长达约二里地。可是好景不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外国机制花布大量输入中国。由于机制花布比手工织染的花布质量好,价格低,花色鲜艳,很快就占有了市场。蓝印花布已不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要了,从此走向衰落。而今,随着旅游业大兴,这些工艺简单、图案优美的蓝印花布又勾起人们的怀念。许多地方,都把它当成旅游纪念品来开发,有的地方甚至还按照过去的样子,重新复原了纺织作坊和染坊,供游人参观。一块小小的蓝印花布,它的淳朴和安详,仿佛能放得下所有人梦想的家乡。细细品味,别有一种含意在里面。
(2005年10月19日8版)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