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李文瑛报道)幼年时,每当看到谁家办丧事,死者脸上遮盖一张麻纸,伴随着一片惊天动地的哭嚎,多少让孩提时代的我感到恐怖。后来做了多年的考古工作,挖掘了数以百计的坟茔古冢,逐渐少了些胆怯,多了些求知欲,了解到在那个悲恸的场景里,遮盖死者的面部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而用来遮盖的物件,考古上也有专门的名词,叫作“覆面”。
覆面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死者身份、地位多种因素的不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我国内地的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有用红陶碗片覆盖死者面部的现象。东周西汉时期一些达官显贵死后脸上常盖以用不同形状的玉片串连形成的人面形覆面。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女尸面部则盖着一张绛锦帕。
西域的古葬俗自丝路开辟后,受到内地葬俗的强烈影响,自汉至唐,死者面部普遍覆盖的是一种丝、毛、麻、棉质地的布帛覆面。这种覆面多为长方形,有大有小,小的刚好盖住人的脸,大的连头顶及整个前胸都被罩盖上。特殊形制的布帛覆面出土在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晋唐墓中,其形状是:顶部向后折,两边幅用线连缝,很像一个帽套。布帛覆面的用料与死者的身份地位关系密切。普通百姓,死后身穿粗布袍衫,赤贫者裸身仅靠残毡遮体,所用覆面只是随意剪下的一块平纹毛或麻布棉布很少,边缘不加镶缝。统治阶层、富贾显贵死后锦衣华服、随葬丰厚,覆面自然十分讲究。1995年发掘的著名的尼雅汉晋贵族夫妇合葬墓令人瞩目,男女死者所用覆面均以织工精巧、色彩鲜艳的高档丝织品——锦为面料,边缘加缝大红绢缘,端头缀两带系在死者脑后。文献记载“锦,金也……其价如金”。能够使用拥有如此精美的大幅织锦,尼雅贵族地位之显赫可见一斑。阿斯塔那晋唐墓中常见用七拼八凑的碎锦片缝成成覆面,也说明华贵的锦料在当时得来不易。
在众多的覆面中,立体的面具又别具一格。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罗布泊之西的营盘发现了一具令海内外震惊的东汉晚期男尸。男尸面部罩盖一件保存完好的面具,长约25厘米,额部贴置金箔宽带。面具用层层麻纸糊成,鼻部突起,墨线勾勒眉线,八字胡,朱色涂唇,神态安详、沉静。20世纪70年代在巩乃斯河南岸出土有一件10—13世纪的石面具,大小与营盘面具差不多,但造型抽象。这件面具的底部边缘经过修整,可能也是覆盖人面部之物。
那么,人死后为什么要以物或特殊的覆盖物覆盖面部,其所包含的文化蕴意又是什么?和大多数学术问题一样,这些疑问自然也不止有一种推测。众多说法之中,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为了防止灵魂出窍,让灵魂有归,魂守其舍。此说旁证丰富,例如:辽宁盖县一东汉砖室墓,墓壁上清晰地刻有这样几句话:“……死者魂归棺椁,无妄飞扬……万岁之后乃复会。”其意非常明白,生者告诫死者的灵魂,老老实实呆在棺材中,不要到处游荡,万年之后再相会。用这种“万年之约”安抚亡灵和用覆面遮盖死者面部,方式不同,但目的却是完全一致的。
稿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