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农历十二月,俗称做腊月。腊的意思表示祭祀祖先及百神。在古代年终岁末要以猎物进行祭祀活动,这种祭祀活动在夏代被称为“嘉平”,商代被称为“清祀”,到了周代则被称为“腊祭”。秦统一天下后,则把十二月改称为腊月,祭祀这天被称作“腊日”。这就是为什么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的由来。在腊祭活动中要祭祀的有八种神,据文献资料记载,这八种神分别是:一是先啬神,祭神农;二是司啬神,祭后稷;三是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是邮表畦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的人;五是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六是坊神,祭堤防;七是水庸神,祭水沟;八是昆虫神,祭以免虫害。也因此这种祭祀又被称为“腊八”,腊八的传统也由此而得名。而在这一天所煮的粥,自然也就取名为“腊八粥”。
最早腊八的日期并不固定,那一天祭祀,那一天便称为腊八。到了汉代已经开始把初八这天定为“腊日”,到南北朝时期,腊日基本固定在初八这一天。同时,腊八在民间有些地方也被称作小年,是过大年准备的开始。
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八粥又开始被称为:佛粥、五味粥、七宝粥、七宝五味粥等。因为古人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作为了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也就同时变成了佛教节日。
根据《因果经》中的记载,释迦牟尼因六年苦行,长期禁食,仅以少许麻麦为食,有时每日只食一麻一麦,身体瘦骨嶙峋,容貌似枯木,却还未有悟道。一日因饥饿而晕到,遇一牧牛女用乳糜救醒。牧牛女供养释迦牟尼使其恢复了体力。在伽耶山毕钵罗树下经七日七夜打坐而大彻大悟,证得菩提,终于悟道成佛。因此这一天便成了佛祖成道日,为了纪念这件事,规定这个日子为“斋僧”和救济穷人,施舍饮食的日子。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