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县农村的嫁娶习俗,与外地有不同之处,新颖有趣,且有意义。
·吃梨上轿·
旧时,新娘上花轿前,即由母亲和亲人(女眷)陪坐房中。母亲或亲人削了一只梨,让女儿吃。母亲在女儿吃梨时,念道:“吃了梨,离开了娘,两口日子蜜样甜。”尔后,母亲把两只石榴塞到女儿的荷包中,又念道:“离了娘,去婆家,实心实意留婿家。”念词表达了母亲和亲人对出门远嫁的新娘子的良好祝愿。
这时,新娘母女便一边放声大哭,一边上轿,俗称“哭嫁”。表示女儿对娘的怀念感恩,也表示母亲对女儿远嫁的依依难舍之情。然而人生的规律又必须是“女大当嫁”离母就婿的。到了婿家,悄悄向夫婿交了石榴,实际上是交心。究其源,人们说有些年头了,这可能与果乡兴起有关,谐音表达出良好的祝愿。吃掉了“梨”,就等于吃掉“离异”;交石榴,就是“实心实意跟你过”,是永远在一起,白头偕老的意思。
·食“圆房汤”·
新娘嫁到婿家,婚仪进行完毕,送入洞房,夫妻对揖,合卺交杯。由婆婆(或小姑子)端来两碗甜桂圆汤,俗称“圆房汤”。这汤由桂圆、红枣、花生米,加红糖一起煮,呈红色。两双大红筷子,让新娘新郎夹着桂圆、枣子、花生米,互送到对方嘴里,俗称“吃圆房汤”。这圆房汤里的桂圆、枣子、花生米必须是双数,不作兴吃完;吃的是偶数,留下的也是偶数,以示夫妻成双成对,白头偕老,来年早得贵(桂)子,还要夹花(花生米)着生,以示有男有女。
·泔水搅搅·
新娘过门的第二天清晨,要拜灶神 (又称灶老爷、火德真君)。拜过灶神后,婆婆 (没有婆婆,就是叔婆或婆家长辈女姓)取来一杆新秤,钩着祭过灶神的大馍,领着新娘来到贮满饲料的大缸前,手把手,把大馍伸向缸中不断搅拌。婆婆一边唱道:“新娘搅泔水,喂猪大如牛,新娘搅得匀,饲猪赚千金。”表达了新娘要继承夫家勤耕力养、勤劳致富的好家风。
·结婚挂门帘·
在固镇、五河、宿县一带,流传着结婚新房挂门帘的习俗。就是结婚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和送亲的人跟着花轿再到男家去。送亲的众多人中,一眼就能看出新娘的弟弟,因为他扛个门帘。等新娘、新郎拜过天地,进入新房后,新娘的弟弟便把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彩色、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花好月圆”,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热闹喜庆。
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给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名曰“喜钱”。里面装的钱多少,视男家经济状况,但一定是双数,意思是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传说这一习俗源于西汉。那时北方的匈奴活跃起来,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扰,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双方亲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为义女。并为她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手工业产品、五谷种子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王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3天的时间,把这些宫妆——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听了,心想,你是寡人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嫁妆已经很丰富了,怎么还缺东西呢?于是便问还缺哪样。昭君说:“孩儿听说草原上的房屋是个包,不比咱们京城的房子,那屋子的门一开,人在外面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很不方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孩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孩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思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很是欢喜,便立即差人去做,并派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王昭君挂在新房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西嫁藏王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当天为文成公主的新房挂上门帘。
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要挂,而且还是新娘的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找个小男孩来挂。
·骑马撑伞奔男家·
旧时,灵璧一带,姑娘出嫁,骑马撑伞到婆家。溯源这个别致的风俗与钟馗有关。
钟馗是唐朝人,满腹文才,但长得奇丑无比。他考了第一,在金殿面君时,皇帝嫌他长得丑,硬是把他贬下去。钟气死之后,就跑到鬼王面前告人王,后来被封为“驱邪状元”、“斩妖将军”。所以民间流传挂钟馗画是驱邪避邪的。
原来钟馗家里贫穷,兄妹两人,他对妹妹很爱护、关心。妹妹到了及笄之年,嫁不出去。因为那时姑娘出嫁,要嫁妆,要穿红戴绿,钟家办不起。钟馗自幼父母双亡,俗话说:“长兄如父”,这个担子他得挑起。怎么也得拿出点礼来,他终于想出个办法:这天,他叫妹妹换身干净衣服,拿着一把红伞撑开,兄妹俩骑在马上,直奔妹婿家。刚好那天,妹婿家宴请了官府、族长。钟馗兄妹一到,众人感到奇怪。一起站起来,说:“钟秀才,今日到此有何见教?”钟馗说:“昨天晚上,忽然得了一梦,梦见太白金星来到床前,对我说道: ‘千百年来,民间女子出嫁,花衣花袄,嫁妆一大串溜,锣鼓喧天,引得天上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