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克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对划定的空域提供有力的防御。由于霍克导弹的射程较远,航路捷径大,所以它适用于大面积的防御。而且霍克导弹有专门的抗干扰系统,能够在杂波、消极和欺骗式的电子干扰情况下进行作战。而三联装的导弹能够迅速地发射,构成密集火力,以补足精度的不足,再加上导弹的大威力战斗部保证了它大的杀伤概率。
霍克导弹的布局与结构属于典型的第二代防空导弹布局,其基本型与改进型导弹的外形相同,都是采用无尾式气动布局。头部呈锥形,用玻璃钢纤维材料制成。弹翼为梯形,位于弹体中部稍后,按“×”配置,前缘后掠角 76度,后缘与弹体垂直。一对弹翼的总面积约为 1.86平方米(包括弹体部分)。4片矩形舵接在弹翼后缘,除进行稳定和控制俯仰与偏航外,还控制导弹的滚动稳定。舵面用铝合金制成,一对舵的面积约为0.2平方米。弹体由5个舱段组成。导引头舱天线罩内装有抛物面天线;电子仪器舱装雷达接收机。无线电引信、自动驾驶仪、解锁装置及电源等;战斗部舱;动力装置舱装固体发动机,其上有4片弹翼;最后舱为舵面伺服机构和电源/液压传动装置。
基本型的动力装置早期采用串联装药内孔燃烧的M22E7型双推力火箭发动机,但是这种发动机推力不稳定,经常发生发射后推力突然减小甚至失效的情况,在靶试时出现过多起导弹在飞行中突然从半空中坠落的尴尬场面。为了解决这种不利局面,雷锡恩从1956年开始进行技术攻关,终于研制出固体燃料改为同心装药的M22E8型双推力火箭发动机,并于1959年底开始装备。M22E8发动机的固体燃料燃烧时间为25~32秒。为了达到起飞时产生峰值推力大、暴发性强,正常飞行时稳定、持久的双推力,M22E8发动机采用了两种固体燃料,它们先后燃烧并产生两种不同的推力,分别起助推和主航作用。起飞推进剂为ANP-2830HO型。M22E8发动机中间联结第一级燃料和第二级燃料的点火系统为电起爆装置,当第一级助推燃料棒燃烧完毕后,自动传递、控制巡航燃料棒开始工作。为了保险起见,防止第一级燃料工作时第二级燃料误工作,起爆装置采用了双重保险的机械式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只有在第一级彻底燃烧完毕后延时一段很短时间后,才点燃第二级。在改进型霍克上,动力系统换成M112型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体积减小而推力有所增加,巡航级工作时间也加长,射程也从基本型的32公里增加到40公里。
霍克导弹的雷达导引头工作方式为半主动连续波体制。即靠地面照射雷达发送连续波信号照射目标,导引头接收反射回波,然后经自动驾驶仪处理后产生控制霍克导弹飞行的信号。工作时,它接收来自半主动寻的雷达导引头的目标-导弹间的误差信号,经变换放大后产生操纵液压舵机的信号,控制舵面偏转,使导弹按一定轨道稳定飞行。
导引头的接收天线安装在导弹头部液压驱动的万向平台上,用小型陀螺作为惯性空间基准。基本型霍克的导引头天线为抛物面反射器,但天线的灵敏度不够,当导弹攻击俯冲目标时,常因为地面杂波等原因丢失目标。为了提高跟踪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改进型霍克采用了低旁瓣、高增益的平面裂缝天线。此外,为了对付高速、低空、小反射截面的目标,改进型霍克还采用了于19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倒置接收机,以提高抗干扰能力和对多普勒频率的分辨能力。
基本型采用装普通烈性炸药的XMS型破片杀伤式战斗部,质量约50公斤,其中装H-6炸药约33公斤。改进型采用连续杆式杀伤战斗部,质量约75公斤。这种战斗部的特点是采用首尾连续的小钢柱杀伤体。当爆炸后可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圆环,好似一个不断扩大的电锯锯面飞散,以获得较高的杀伤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