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在行动——朝鲜战争中的 FAC 与 T-6 座机(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前进航空管制官(FAC)的起源

谈及前进航空管制官,必须提到诞生他的原因: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发展。作为新生事物,前进航空管制体系诞生之初,就笼罩在美国陆军与空军对近距离空中支援指挥权争夺的阴影下。这一军种矛盾的直接后果,就是空军的前进航空管制体系被束之高阁将近二十年,双方因为无聊的争夺都没有得到好处。

美国空军对近距离空中支援条令的总结体现于 1946 年 8 月发布的

FM31-35,对空地联合行动的条令规定。这一条令主要根据第十二集团军群和第九航空军二战时期在欧洲作战得出的经验教训总结而来,而

1950 年 9 月 1 日发布的“空地协同行动联合训练指引”,简称 JTD,则在具体执行层面上全面阐述了

FM31-35。二次大战后,美国陆航与英国皇家空军全面研究并借鉴了德国空军近距离空中支援体系和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空军和陆军捆绑的过死。战术空中力量必须集中控制,以争夺全面制空权为第一目标,这一目标完成后才能实行对地攻击支援。这时,将由搭乘轻型侦察机的空地联络员在前线上空徘徊,确定敌方目标,引导轰炸和远程炮兵实施攻击。这些驾驶着轻型联络机的飞行员们,就是前进航空管制官的雏形。

但陆军并不喜欢这套方案。陆军眼中最佳的选择,是海军-海军陆战队的近距离空中支援体系。不使用原属同门的空军提供的方案,陆军宁可选择老对手海军是有原因的。太平洋战争期间,海军-海军陆战队派遣空地联络小组和地面作战部队一起行动,为部队指挥官提供目标分析意见并选择目标,然后将指挥官的空地支援要求传递给空中的联络机。驾驶联络机的通常为陆战队航空队资深军官,对作战计划和地面目标情形了解深刻,他们将审核这一要求并呼叫战斗轰炸机攻击。这一体系经过了二战战火的考验,而其核心——地面部队指挥官指挥空地支援——则是陆军的至爱。战争结束后,和陆军的希望完全相反,独立的空军把所有战术空军资源统一划归防空司令部和战术空军司令部,两者均隶属于大陆空军司令部。全部集中完成,和陆军彻底划清界限后,才在条令里加上一句“战术空军司令部为地面,海上或两栖登陆行动提供空中支援”。陆军对此极为不满,可又毫无办法,双方的关系也自此埋下了许多变数。

“蚊子”登场

1950 年 7 月是前进航空管制官们值得纪念的一个月,第 6147

战术管制中队(后升级为大队)的飞行员们驾驶着轻型飞机作为 FM31-35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頁/共23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