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架原型机:WB775
试飞一直平稳有序的进行,其间亦有一些无关大碍的小事故发生,但总算是顺顺利利。直到 1954 年 7 月 14 日,WB771
在格兰菲尔德(Cranfield)在一次低空掠过跑道时,尾翼突然断裂,飞机当场坠毁,空勤组无一人生还。计算中的失误导致工程师们相信飞机的尾翼绝对可靠,而事实上,用于固定的三个螺栓的受力超过了预估值——尤其是尾翼在气流中振动时,金属的抗疲劳强度不足而屈服失效。第二架
HP.80 使用四个螺栓以加固尾翼,装备了 4 台推力 3,600 公斤的“蓝宝石(Sapphire)”100 系引擎——与第一架动力相同。1954 年 9 月
11 日在范保罗航展(Farnborough SBAC
show)第一次试飞成功(对地面的观众不太负责任,如果不成功呢?)。汉德利佩季公司的试飞员常驾驶此种新型战机跟国防部开玩笑:在北海的试飞完毕后故意与地面指挥中心失去联系,然后利用飞机的高空高速的卓越性能突破英国的防空网。当时英国空军只有一种飞机——美制
F-101“巫毒”能够拦截它们,其脆弱的防空体系可见一斑,但这恰恰反映了胜利者的优秀。1955 年 5 月,国防部增购了 33
架胜利者。同年底,试飞工作全部完成,飞机交由航空航天电气工程处做进一步测试。生产型胜利者 B.1 装有缩小的尾翼克服金属疲劳问题,以免 WB771 的悲剧重演。
1956 年初,第一架胜利者 B.MK.1(以下简称 B.1)型下线并于 2 月 1 日首飞,该生产型换装了普利斯托-希德利公司(Pristol
Siddeley)推力 4,990 公斤的“蓝宝石”MK202.7 涡喷引擎,机身加长近 1 米。之前的试飞中,胜利者最大时速只有可怜的 0.95
马赫。而试飞员约翰尼.艾兰(Johnny Allam)着实做了一回英雄,他驾驶新机在一个小角度俯冲时无意中达到 1.1 马赫,这多少让设计者心里好过点。1957
年 11 月,首批皇家空军部队(第 232 战斗改装部队)接收了 B.1 型胜利者。1958 年 4
月,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成立并开始运作,管辖首批装备胜利者的 10
个中队。服役的胜利者机身上做了一些小的改动:在机翼外段采取减重措施减少前缘的下垂,并在机翼上部加装涡流发生器(改善附面层品质,抑制气流分离)。第二批生产型
B.1A 改进了增压舱,加长了尾锥用以安装机尾告警雷达和电子干扰设备。胜利者不久开始携带“黄日”(Yellow
sun)氢弹,成为皇家空军的核威慑力量。B.1/B.1A 共生产 50 架,1958 年停产(另一说是 196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