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无畏 ——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小史
Pattont
Part1
一种似乎并不先进的武器,却出现在了最关键的时间,最关键的场合,并凭借着一些关键的性能在战争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在近现代的战争史上,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但是很少有谁能够像她这样以平凡之躯力挽狂澜,扭转整个战场的乾坤。她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无畏”式俯冲轰炸机。
当这种俯冲轰炸机开始自己的战斗生涯的时候,她像一只丑小鸭般毫不引人注目,事实上,即便是在美国参战之前,这种飞机就被普遍认为已经过时了。但是,正是这种“过时”的轰炸机,凭借着自己在战争关键时刻的杰出表现,在太平洋的上空写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给世人留下了“无畏”的威名。
“无畏”的诞生
20 世纪 30
年代前叶,借助大量的政府订购,美国从那场灾难性的经济危机中缓过劲来,其海军实力也由于扩大订购的政策而得到加强。1934
年,美国海军航空局开始着手用统一的机型来取代自己手中那些型号复杂凌乱的舰载俯冲轰炸机。
海军的招标方案一出台,立刻有布吕斯特、马丁、沃特和诺斯罗普等多家公司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加入到了新型轰炸机的竞争中来。绝大多数参与竞争的制造商都认为,传统的双翼飞机虽然速度难以提高,但是由于低速性能较好,起降滑跑距离短,因而是舰载飞机的不二之选,唯独在当时的美国航空界有着“天才”之名的约翰.诺思罗普独具慧眼,选择了当时航空界堪称新锐的下单翼布局和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作为自己投标方案的基本设计。诺斯罗普认为,航空母舰对飞机起降性能的要求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苛刻,经过特殊的设计,速度较快的单翼飞机也能够扮演舰载飞机的角色(他的认识比其英国的同行们领先了
6 年,后者直到 1940
年的挪威战役时才悟出了这个道理)。当然,为了降低风险,他还是采取了一些牺牲速度以换取低速性能的举措,例如增加机翼面积以降低翼载荷(即单位面积的机翼所要负担的重量)。
诺斯罗普的新颖设计很快吸引了海军的注意力。经过一番对比,海军选中了他的设计方案,要求他提供一架原型机并为其赋予了 XBT-1 的设计编号(生产序列号
9745)。为了防止诺斯罗普的设计万一失败所可能造成的影响,海军还责成沃特公司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开发一种下单翼机型以供备选(也就是后来的
SB2U“守护者”俯冲轰炸机)。顺便提一句,这种做法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美国非常普遍,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