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架的编成方式比较,我们就能够看出美军对战场侦察的重视,而后来中途岛之战的戏剧性结果也正是归因于此。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侦察机中队的“无畏”通常编成若干个双机编队,各负责搜索一定扇面上的区域。至于搜索距离的远近和扇区的大小,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侦察机中队中,“无畏”机超过
1,000 千米的航程为航母特混舰队提供了近 500
千米的搜索范围,这一搜索距离使得舰队在作战中遭到对手突袭的危险大大减少。与此相对,当时日军航母的舰载机只承担进攻任务,机动部队的搜索工作完全由战列舰、巡洋舰上的水上侦察机负责,他们对战场情报的掌控能力比美军舰队差了许多。
对于 SBD
来说,为舰队提供侦察毕竟只是众多职能之一,她们真正的任务还在于通过不可阻挡的俯冲,让机腹下携带的炸弹变成敌舰甲板上的烈焰。

绝佳的镜头,1944 年
10 月一架 SBD 从“企业”号起飞的瞬间,后座机枪手拍摄了这张照片
二战爆发之初,世界各国的海军中没有多少人认为俯冲轰炸机可以消灭战列舰,但是在美日两国的军事家眼里,它们却是航空母舰的克星。为了尽可能地增加航母舰载机的数量以期在会战中占得先机,战争中的美日两国航母几乎全部采用了开放式机库设计。这样做可以减少飞行甲板支撑结构过分占据机库空间,获得较大的载机数量(二战中美日航母的载机数量比采用封闭式机库的英国航母普遍要多出一倍),但副作用也很明显:母舰的飞行甲板只能是薄薄的一层铁皮,凌空而下的炸弹可以轻易穿入母舰内部造成严重的伤害。毫无疑问,这样的航空母舰必定是俯冲轰炸机极好的饵料。虽然对航母舰体中上部结构的破坏很难直接将其击沉,但是遭受此类攻击的航母必定会丧失战斗力,若能抢先发动攻击并命中对手,那么战役的结局也就不难预料了。更重要的是,战斗中的航母总是满载着危险的燃料和弹药,若能在它们变成致命的打击力之前就把它们的摧毁力释放出来,那么被命中的航母则难免没顶之灾,实际上,在战争中被舰载机击沉的航母无不毁于此,中途岛战役中在“无畏”的攻击下因弹药殉爆而战沉的四艘日本航母更是带走了日本帝国海军航空兵几乎所有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