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 千米/小时,这个区别也许并不显眼,但糟糕的是若论巡航速度,二者之间的差别则达到了 50
千米/小时。在以“先下手为强”为第一要诀的航母决战中,这样的性能差异绝对是不容忽视的。毫无疑问,当初海尼曼和诺斯罗普为了避免设计风险而采取的低翼载设计在这里也妨碍了飞机的性能。也正因为如此,“无畏”在崭露头角之前,一直被美国国内的民众和政客们视为过时的机种。

D3A 99 舰爆
SBD 和其他美军舰载机(主要是 TBD
鱼雷机)速度不足的缺陷在“速度就是生命”的战争中让美国人吃了不少苦头。在 1942 年 5 月 7 日、8
日两天的珊瑚海海战中,美军本来已经抢在日军舰队之前发现了对手的踪迹,但是当由“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破坏者”式鱼雷机和“野猫”式战斗机组成的攻击机群火急火燎地赶到日军舰队上空时,日军的攻击机群也已经飞走了——也就是刚刚飞走,但这已经足够了。结果,当美军的攻击机在北边和日军的战斗机、高射炮打成一团的时候,日本机群也在南边痛殴了美军的航空母舰,击沉了
4 万吨级的航空母舰“列克星敦”号,炸伤了“约克城”号。假如 SBD
他们的巡航时速能够再快上几十千米,赶上日军飞机的水平,那么他们完全可能赶在日军航母放出攻击机群之前展开进攻,若如此,日军在此次战役中根本不会有还手的机会,这场让日本人占了战术上风的战役很可能就会转而以美军的全胜而告终,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史也许就会因此而改写。可惜,历史不能假如,飞机速度的不足给美国人留下的遗憾只能铭刻在史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