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 发展始末(37)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中国空军侦察航空兵当时多采用现役飞机改装的方式获得侦察平台。在 1953

年前主要使用拉-11,1954~1955 年更新为米格-15,1956 年后增加了伊尔-28P。歼-6

服役后,以其高速度成为改装侦察机的首选。

歼侦-6 ,注意座舱下的侦察设备舱

放下侦察舱的歼侦-6

沈阳飞机厂改装出的第一批歼侦-6(中低空昼夜侦察型)于 1967 年 7

月并装备部队。根据部队要求,沈阳飞机厂继续改装歼侦-6 高空昼间侦察型。该型机 1971 年 4 月 2

日由刘建凡操纵完成首飞,后装备部队。1975 年,歼侦-6 高/中低空两用侦察型试飞成功并装备部队。(有资料称,上述 3

型改装机仍称歼-6——笔者注)

歼侦-6 31276 号

同部队的歼侦-6 31274 号

1976 年 1

月,沈阳飞机厂按照上级指示开始研制全新的歼侦-6,而不是利用歼-6 机体作改装。新的歼侦-6

机体结构、系统设备原则上采用两用侦察型方案。1976 年 12 月歼侦-6 设计定型。

歼侦-6 的主要特点是:保留歼-6

的基本设计,但在机腹下增加侦察设备舱(凸出机身外),以安装航空侦察相机;2 门翼根航炮保留,但拆除机身左下那门航炮。

歼教-6

歼教-6 是歼-6 系列的双座教练型。

1966 年 10 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准了歼教-6 改型方案。1967

年沈阳飞机厂投入试制工作。1970 年 11 月 6 日歼教-6 在王春友操纵下首飞成功。1973 年 11 月,歼教-6

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至 1986 年停产,总产量 634 架。

歼教-6

歼教-6 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串列双座布局,前风挡和座舱盖增高 80

毫米,前座椅头靠降低 40 毫米,后座椅提高 70 毫米,以改善后舱视界;风挡同时换成 34 毫米无机钢化胶合防弹玻璃;前机身自 9

号框前加长 375 毫米,以容纳增加的后舱;增加一套后舱设备和机内通话器;机头罩右上方装 3

型航空照相枪;增设全罗盘、信标机和无线电高度表;发动机仍采用较旧的涡喷-6;取消 2 门翼根航炮,只保留 1

门机身航炮;翼下有一对前伸挂梁,可以挂载火箭发射器;后机身单腹鳍改为双腹鳍,补偿前机身加长和座舱升高造成的方向安定性下降;减速伞舱上移至垂尾根部。

从侧面看,歼教-6 风档明显增高,后倾角减小

歼教-6 主要用于歼-6、强-5 飞行员的高级飞行训练。在歼-7、歼-8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7頁/共41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