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 发展始末(41)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年 4 月就已出厂;与米格-19 血缘更近的 SM-9/1 虽然是 1954 年 1 月 5

日首飞,但实际是修改了后机身以容纳新发动机的 SM-2/1。因此,米格-19 不可能在其设计中应用跨音速面积律。同时代的 F-100

也没有应用跨音速面积律,不过 F-100B(即后来的

YF-107A)在应用面积律并采用多波系超音速进气道后,其最大速度急剧提高到 M2.25。

早期歼-6

仿自米格-19,沿袭其没有应用跨音速面积律的机身不足为怪(应用跨音速面积律进行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整个机体的横截面积分布,而非单独的机身,但在外观上表现最明显的则是机身的蜂腰——笔者注)。但研制歼-6III

之时空军提出的标准如此之高,沈阳飞机厂动的“手术”也不小(进气系统、机翼设计全都改了),为何没有应用效果较明显的跨音速面积律呢?有可能是因为时间要求的紧迫(从空军要求到总装仅仅用了

4 个多月)和改进设计的复杂造成了这一结果。

机翼

机翼设计是歼-6 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是从米格-17 到米格-19

实现超音速跨越的保证,但歼-6 的发展潜力受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机翼设计,算是应了中国那句俗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歼-6 基本型的机翼完全照搬米格-19S,为大后掠角中单翼,翼梁采用

D-16-T 铝合金。翼�

第一頁    上一頁    第41頁/共41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