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 发展始末(38)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装备部队后,歼教-7 服役之前,歼教-6

还担负着对这两型飞机的飞行员训练任务——但由于气动特性差别太大,训练效果较差。1974~1975

年,空军螺旋事故严重,空军和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于 1976 年 2 月 10 日至 12 月 4 日在 11

航校进行螺旋性能试飞,使用歼教-5、歼-6、歼教-6 飞机。但在随后进行的螺旋普及训练中,歼教-6

两次出现发动机断轴现象,即停止使用该机进行螺旋训练,以至该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BW-1

BW-1,即“变稳 1 号”。中国第一代变稳机,歼教-6

用于科研试飞的重要改型。

1980

年代,大陆航空工业开始涉足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领域。变稳机作为电传飞控系统的重要检验手段之一,研制势在必行——当然,变稳机的作用不止于此。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确定变稳机平台时选择歼教-6。在当时来说,歼教-6

是唯一可用的双座超音速平台——歼教-7 至 1985 年才试飞成功。但在第一个变稳机方案全部推倒重来后,歼教-6

仍被选为变稳机平台,却令人有些疑惑:为何不选择性能更先进的歼教-7 呢?笔者推测,歼教-6

虽然老旧,但各种特性均已为我所掌握,这对于检验电传飞控系统是有利的;而歼教-7

性能虽好,且机翼特点更接近现代战机,但我们恰恰没有掌握三角翼飞机的尾旋特性(直至 1990 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理论)。

变稳

1 号,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

1984 年事故后重新研制的变稳机就是

BW-1,该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

136 项。在外观上,BW-1 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9 年 4 月 22 日,BW-1 首飞成功。至当年 9 月 28

日,BW-1 完成全部闭环试飞。

弹射试验机

1970 年前后,歼教-6 弹射试验机开始研制,至 1973 年 11

月定型,主要用于弹射救生系统空中弹射试验。

1976 年,开始研究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1983 年,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获国家立项,至 1986 年首飞成功。1989 年首次进行弹射试验。2001 年 6 月 21 日,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完成高速弹射试验,标志着我国首次按照国军标进行的平飞、俯冲、滚转、俯冲拉起、倒飞、大速度弹射试验全部完成。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8頁/共41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