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部队后,歼教-7 服役之前,歼教-6
还担负着对这两型飞机的飞行员训练任务——但由于气动特性差别太大,训练效果较差。1974~1975
年,空军螺旋事故严重,空军和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部)于 1976 年 2 月 10 日至 12 月 4 日在 11
航校进行螺旋性能试飞,使用歼教-5、歼-6、歼教-6 飞机。但在随后进行的螺旋普及训练中,歼教-6
两次出现发动机断轴现象,即停止使用该机进行螺旋训练,以至该机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BW-1
BW-1,即“变稳 1 号”。中国第一代变稳机,歼教-6
用于科研试飞的重要改型。
1980
年代,大陆航空工业开始涉足先进的电传飞控系统领域。变稳机作为电传飞控系统的重要检验手段之一,研制势在必行——当然,变稳机的作用不止于此。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确定变稳机平台时选择歼教-6。在当时来说,歼教-6
是唯一可用的双座超音速平台——歼教-7 至 1985 年才试飞成功。但在第一个变稳机方案全部推倒重来后,歼教-6
仍被选为变稳机平台,却令人有些疑惑:为何不选择性能更先进的歼教-7 呢?笔者推测,歼教-6
虽然老旧,但各种特性均已为我所掌握,这对于检验电传飞控系统是有利的;而歼教-7
性能虽好,且机翼特点更接近现代战机,但我们恰恰没有掌握三角翼飞机的尾旋特性(直至 1990 年代末才突破三角翼飞机失速尾旋理论)。
变稳
1 号,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
1984 年事故后重新研制的变稳机就是
BW-1,该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
136 项。在外观上,BW-1 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9 年 4 月 22 日,BW-1 首飞成功。至当年 9 月 28
日,BW-1 完成全部闭环试飞。
弹射试验机
1970 年前后,歼教-6 弹射试验机开始研制,至 1973 年 11
月定型,主要用于弹射救生系统空中弹射试验。
1976 年,开始研究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1983 年,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获国家立项,至 1986 年首飞成功。1989 年首次进行弹射试验。2001 年 6 月 21 日,歼教-6
高速弹射试验机完成高速弹射试验,标志着我国首次按照国军标进行的平飞、俯冲、滚转、俯冲拉起、倒飞、大速度弹射试验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