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研制(准备参加当时 Istres-Damascus-Paris 的航空竞赛)分身乏术而成了泡影,对手一下子又减少到了三个---包括塔里埃多提出的 Ca.150
和 Ca.162,以及布雷达公司研制的 Ba.88。空军最后的评估结果可谓皆大欢喜,姗姗来迟的 Ba.88 脱颖而出,拔得头筹;CR.25
也由军方正式立项,作为“打击战斗机”的待选方案同 Ba.88 平行发展,就连 Ca.150
也获得了空军的认可制造两架原型机供进一步比对。需要补充的是,Ca.150 的研制最终失败,连一架原型机也没有制成。

CR.25 的驾驶员座舱
1937 年 4 月,负责 CR.25
开发项目的技术委员会在参谋部二把手平纳(Pinna)将军的办公室里讨论该机的设计问题。委员会主席切布雷里(Cebrelli)将军认为最初作为双发侦察/轰炸机开发的
CR.25
机体尺寸太大,建议去掉一些不相干的设计如双重操纵系统及轰炸瞄准具等以求减少飞机的迎风面积,提高相对而言更加重要的最大平飞和俯冲速度。罗萨特利工程师则代表了菲亚特公司的意见,坚持认为保留原设计更有益处。在其发言中,先是详细介绍了
CR.25 的研制过程和目前的开发进度;随后话锋一转,开始陈述采用较大机体的好处,包括可以在后机身安装一个可做 360
度旋转的炮塔加强自卫能力,保留飞机的通用性等等。最后,工程师开始旁征博引,用大量数据说明保留投弹设备和机体设计并不会对总体性能造成多大的损失,既然如此,又何乐而不为呢?总之,所有人都被罗萨特利的口才所慑服,同意继续按其构思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