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潜艇在水中能上能下?
1982年,英国与阿根迁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的主权问题在马岛海域作战,英国海军的
“征服者”号核潜艇,在海情比较复杂的南大西洋,长期秘密跟踪阿方的巡洋舰“贝尔格
拉诺将军号”而未被对方发现。结果,在英国人认为合适的时机,仅发射两枚鱼雷,就一
举将其击沉,开创了核潜艇作战的首次战绩。潜艇何以既能在水下长时间机动,又能在水
面航行呢?
大家知道,船在水面能够停留,是因为浮力在起作用,这时的浮力与船的重量相等。
而船之所以能够沉到水面以下,是由于船的重量大于浮力。这是阿基米德定律告诉我们的。
潜艇能进入水面以下航行和作战,其原理就是这样的。当潜艇露出水面的时候,其重量与
浮力相等,下沉时,重量则大于浮力。
最早在造船上应用阿基米德定律而制出潜艇的是荷兰物理学家科尼利斯?德布雷尔,
他就建造了名为“隐蔽的鳗鱼”的可潜浮的潜艇。这艘潜艇是以木架外包涂油的牛皮构成
艇体,艇内装羊皮囊起压载水舱的作用。当皮囊被注满水的时候,这艘“鳗鱼”就会潜入
水下5米左右;而当囊中的水被空气顶出艇外以后,艇就可以重新浮出水面;艇的前进后
退是靠伸出船舷两侧的浆划动进行的。早期的潜艇的基本原理即来源于此。
现代潜艇在船舷空间,设有很多在左右舷呈对称分布的主压载水舱,并分为首、中、
尾三个部分。潜艇下潜时,先打开首、尾主压载水舱的通气阀和通海阀注水,然后再打开
中部的注水阀。水注满后,艇的重量增加,重量大于浮力,潜艇就下潜。上浮时,按中、
首、首尾的顺序用高压空气排出水,潜艇就可以浮出水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