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套筒时须将二者对齐并固定 如果没有确实握住、握稳手枪,即使膛里有弹也扣不动扳机;当握住枪后,握把保险杆被压进握把,保险突笋让开击发阻铁,解除保险,即可扣动扳机正常发射。通过这个正对虎口的握把保险,或紧握,或松握,以此在瞬间迅速实现射击与保险状态的转换,实际上提高了手枪在战斗中的战术灵活性和控制安全性。握把保险结构后来被多型手枪和冲锋枪采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美国柯尔特M1911/1911A1 0.45英寸(11.43mm)手枪、以色列“乌齐”冲锋枪和意大利PM12S冲锋枪。无弹匣保险的作用,是在手枪上未装弹匣或卸下弹匣时,使击发机构处于保险状态。此时,若膛内有弹,也不会发生“走火”。无弹匣保险可确保在战斗射击间隙给枪上弹匣补充枪弹或在膛内有弹的情况下更换弹匣的安全性。无弹匣保险最典型的是被勃朗宁用在了他的收山之作勃朗宁M1935大威力手枪上。从“马牌撸子”保险机构的设计上看,勃朗宁的设计思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其实“马牌撸子”在美国也算是“高级货”了。二战时期,美军将官的标准佩枪就是“马牌撸子”。例如大家熟悉的巴顿、布莱德利等许多将军,虽然他们在外界亮相时,常常挎着转轮手枪甚至拿着步枪、卡宾枪,然而他们贴身的“家伙”仍是“马牌撸子”。
“马牌撸子” 如此好用,夺银不足为怪。当然权衡优劣,“马牌撸子”居于第二,还有当时的环境因素。“马牌撸子” 在开始投产后的50余年间,共生产了572215支。在战争时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旧中国的“马牌撸子”到底有多少支已极难考证,但被我军缴获的确实不少。因此“马牌撸子”比及“枪牌撸子”要普遍许多。东西多了,也就不那么稀罕了,其珍贵的程度仅次于“枪牌撸子”。不过在战争时期,我军军、师(也有团)一级指挥员,将缴获的“马牌撸子”作为佩枪,也不失为一件乐得了不得的事情。如果缴获的是支新品,再加上枪弹也挺多,那就是一件更加了不得的事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