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ausf. e tiger 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重型坦克。
在1943年3月虎i坦克起初名为pzkw vi ausf. h,但後来重新设计成为ausf. e (ausführung ger. "version")。这名字同样跟mark vi-e、panzer vi-e、pzkpfw vi-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样知名,尽管公众通常只知它们的名字是虎i或简单称为虎.
虎i坦克自1942年进入德国陆军服役至1945年投降为止,虎这个绰号是由斐迪南?保时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设计概念同时延用到其他车辆上面,包括包括虎ii(虎王)坦克和突击虎式突击炮。
虎式的乘员教范,虎式坦克乘员手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纪念品。
目录 1 设计原理 2 设计 历史 3 生产 历史 4 主要性能 [编辑] 设计原理 虎式的设计概念不同於德国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设计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虽然德国早期的坦克火力往往不及其他对手,然而战术上的优势抵销这些不利条件。
虎i坦克的设计呈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著重火力和装甲的而牺牲机动性。重型坦克的设计工作在1930年代後期就已经开始,但是没有计划生产。而真正刺激虎i式的出现是为了对付苏联t-34。尽管大体上的设计和外型类似四号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的重量足足是後者的两倍,重量的增加来自於更厚装甲,大口径火炮,以及必然产生较大的燃料和弹药储存空间、较大的引擎、更坚固的传动及悬挂系统。虎i的前方装甲有102毫米厚,相较於四号坦克只有80毫米的厚度, 而虎i的两旁和背面也有80毫米厚的装甲。这样的厚度能够抵挡在大多数二战时期接战距离下,尤其来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弹,而炮盾和炮塔的厚度几乎相等,使得要从正面贯穿虎i的炮塔几乎是不可能。在近距离下,车身两边和车顶较容易受到损伤,因为虎i车顶的装甲只有25毫米至40毫米厚,和当时大部分的中型坦克没太大分别。
虎i大部分的装甲角度是垂直的与其他结构相连接。焊接点品质很高,装甲都是采用点焊,而不是铆接。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并控制前方的扣链齿轮,悬挂系统使用了扭力棒,类似三号坦克。炮台有一个圆型的地面,而从车底到车顶有157公分高。而主炮的支撑及发射机制则发展自德国著名的88双用高射炮,而其88毫米36 l/56 的变种是被用作虎i的主炮,而在二战时最有效率及可怕的虎ii 88 毫米 kwk 43 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该高射炮的。更甚的是,虎i的主炮发的炮弹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轨迹而行,并配置了极为精确的蔡司tfz 9b 瞄准器。在一次试射时,坦克在1200码的距离外发炮,而连续5发是落在一个16英?迹?18英?嫉哪勘晟稀6?虎i坦克亦曾在大於1哩(约1600米)的距离外打中敌军的坦克,可是作用并不太大,因为在二战中的战争距离是远比一哩近的。
老虎的大小强迫了新和复杂技术的介绍, 给工程师从未整个地被战胜的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十一吨炮塔由引擎供给动力带动个液体驱动系统; 即使如此, 自转一圈需要一分钟。坦克有三倍数量的负重轮, 提供更好的乘驾, 但使维护更加困难。负重轮安装在十六组独立扭力杆轨, 带领在一边和落後在另一边。负重轮提供相对地软和稳定的乘驾为这样一辆大车。这复杂系统有一定数量的缺点;负重轮间的间隙因下雪或泥土因为结冰而无法动弹。苏联於凌晨的攻击时偶然发现此时老虎是可能被固定。 履带是史无前例的725 毫米宽。遇见铁轨有限尺寸大小限制时,负重轮外面列必须被去除, 并且需更更换较狭窄的520 毫米履带。 虎i坦克对多数桥梁而言过重, 因此它被设计涉过四米深水。这要求异常的机制为透气和冷却。潜水需有30分钟准备。炮塔和枪必须被固定於前方位置并且密封。 其它新特点是水力受控pre-selector 传动箱和半自动传输。坦克的极端重量并且意味一个新指点系统。代替更轻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