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山 雾 凇
冬天来了,今年的冬天好像是来得特别早,而且特别的寒冷,刚刚进入十二月份,一场大雪就把泰山盖了个严严实实。
不知是和泰山的情缘,还是一种直觉告诉我:这场雪会给泰山带来雾凇奇观。
怀着对泰山了解的自信心,冒着严寒,非常艰难地登上了泰山顶峰。
当我翻过极顶,向北望去,一层层云雾在后石坞山谷中缓缓飘荡,一个银色的世界若隐若现地展现在面前,一阵大雾过后,眼前豁然明朗:银装的树林,银装的古建,银装的山峰……。
雾凇,俗称树挂,是高寒地区常见的自然景观。泰山地处四季分明的鲁中地区,因此,雾凇奇观非常罕见。
置身冰雕玉砌般的雾凇奇境,一组组引人入胜的精美画面尽收眼底,一件件透发着大自然神气的杰作目不暇接,泰山变了,变得更加威风,变得更加圣洁。
也可能是期盼雾凇太久的缘故,当真的雾凇呈现在我的面前时,一种难以表达的激动之情涌上心头,登山的疲劳早已抛掷九霄云外,我一会儿在雾凇的山林中忘情的狂奔,一会儿面对大山呼喊,一会儿驻足细细品味美妙的杰作。
看到这一处处精美绝伦的景色,似乎感觉到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在这里施展威风,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泰山女神—碧霞元君,这位著名的女神在民众心目中是一位有求必应的善良形象,人们往往把美好的向往寄托于她,以求万事如意,面对这梦境般的神山奇景,一种感激之情油然而生,我转向供奉着泰山女神的碧霞祠,闭上眼睛默默的合掌施礼。
说感激女神,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真正应该感激的是大自然,唯有大自然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唯有大自然具备这般无比的威风。
一层雾纱撩过之后,尧观顶隐隐约约的显露出来,它就像从远古传来的一段神秘故事,在向我们诉说着祖先的美德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唐尧,在当时虽是一国君王,但他住的仍是不加修饰的茅草屋,吃的是粗质的饭食,冬天穿兽皮,夏天着粗麻布衣,生活简朴的不如一个守门人,他德高望重,深受人民的爱戴。当年,唐尧选择了距离苍天最近的泰山顶峰点燃柴火,祭拜天神;放眼山川,望祭大地;把自己的成功喜悦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理想用火带给天神,从而实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以达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目的。
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泰山帝王封禅文化在这里留下了重重的足迹。封禅,是国家统一,国泰民安的象征,帝王只有在国家昌盛的和平年代才能举行封禅大典.
说起封禅,看到雾凇,想起了始皇帝封禅泰山的情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自己制定封禅礼制,帅朝廷众臣来到泰山封禅,上山途中,遇上了暴雨袭击,只好躲在了山路旁的大松树下避雨,松树因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松”。树能遮雨,不能避雾,雾所到之处就会结凇,如果始皇帝遇到今天的雾凇,“五大夫”不仅是保护不了这一代秦王,恐怕是连自身也难以保全。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曾经六次登上泰山举行封禅祀礼,泰山雄壮威武的神威使他激动万分,一气呼出了:“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的经典名句,他在泰山的最高峰上竖起了形制独特的无字碑,把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泰山情怀寄予一石,永远地矗立于岱顶。
与汉武帝“一字不錾”的无字碑相比,洋洋大观的千字唐摩崖却成了唐玄宗推崇泰山封禅的辉煌大作。开元盛世的黄金季节,唐玄宗李隆基率领文武百官、皇亲贵戚和外帮客使,前呼后拥、浩浩荡荡的来泰山封禅,同时加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并亲笔撰书了《纪泰山铭》刻在摩崖巨石之上。《纪泰山铭》通篇用唐隶书体写成,它不仅铭刻下了唐玄宗东封泰山、歌功颂德的实绩,却更是一部不朽的书法艺术的大典,充分展示出了盛唐年代的风采。
宋真宗是把泰山封禅史划为句号的皇帝,飞来石讲述的就是宋真宗封禅时驻跸泰山的故事.
风在吹,雾在飘。历史的烟云就像这缥缈的雾,随风而去。
我踏雪来到古松园,一棵棵苍劲挺拔的古松在雾凇的装饰下,更加傲然、更加精神。
眼前的云雾就像是顽皮活泼的少女,在面前飘来飘去,我仿佛听到了她的清脆笑声在周围回绕,又能感觉出她那轻盈的身姿和你在这纯洁无瑕的仙境中尽情的嬉戏。
我每走过一片树林,总是那么得小心翼翼,唯恐惊扰它们的梦境,唯恐不慎损坏它们身上的素裹银装。我多么想让这圣洁崇高的景观能够永远的停留在这人间天上,为大山增添一份威风;我多么想国家繁荣昌盛,人民能像现在一样天天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