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钟唤醒我的时候,感觉自己一直不停的在做梦,可又不记得做的是什么了,不过至少可以肯定不是昨晚的香猪肘。
赶紧起床,收拾行李,出门的时候一看时间,妈呀,吓一跳,已经要4点了,比我预定的要晚了10分钟。于是背着个12公斤的大包又开始一路发足狂奔,结果20分钟的路程用了13分钟跑到,这个成绩可是在负重情况下完成的哟。现在说起来轻松,当时把我那个累的,坐在地铁里的时候,感觉昨晚吃的那个猪肘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了。
这么早的火车肯定没什么人。果然这一节车厢就2个人,所以尽可以横着竖着斜着坐。慕尼黑到法兰克富要4个小时的车程,可以美美的睡上一觉。只是可怜我还在被二次发足狂奔史搞的惊魂未定,不过事后想起却觉得也挺有那么一点点意思的,就权当是体能测试好了。
可惜的是就这么匆匆的告别了慕尼黑。
天大亮的时候,车厢里的人开始多起来,又开始给我提供东张西望的好机会。
看到对面的德国人在看书。我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没有心情和耐心完整的看过一本书了,好象所有的看书激情全在中学那阵用完似的。后来多是看杂志,书也碰过,要么随手翻翻,看个大概,要么断断续续,有一搭没一搭的,书签永远是夹在书的开始几章里。很悲哀的发现自己对看书没了激情。
不过这会儿,我也似模似样的从包里拿出一本有点厚度的书,认真的看起来,只不过那是本地图集。
小站上来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背着一个巨大无比的包,高度几乎同我的身高,是我有史以来看到的最大的一个。在欧洲,背包旅行是一个很大众化的现象,拉杆箱反而比较少见。因为他们有发达便利的铁路系统,所以火车穿行欧洲大陆,如果路线设计合理的话,会是个十分经济,充实和愉快的旅行。
火车的车况很好,舒适干净,而且最重要的是准点。如果急急忙忙上车的话,车票也可以在车上买,检票员像是个流动的售票机,背着个万用的大包,里面有检票用的打孔机,小型手用的售票机,零钱包,火车时刻表,总之一应俱全。
火车站台的设计也非常人性化,出出入入十分方便,完全没有国内那种“侯门一入深似海”的感觉。随意闲适是我的最大感受。
不过德国人喜欢在公众场合,当然不是指餐厅,吃东西,尤其是早晨,经常可以看到德国人在候车厅,地铁里,火车上吃三明治之类的东东,一手面包,一手报纸。但是他们会吃的很优雅。
后来总结出,他们的食物通常是黑面包夹奶酪,因为比较干硬,吃完了一摸嘴就好了,完全没有中国人吃小笼汤包时的油渍和汁水,一句话,吃了就跟没吃一样,哈哈,所以倒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而且欧洲的空气比较洁净,路上或车厢里人口密度没有那么的高,所以他们反倒不是很介意在公众场合吃东西。
其实有时文化的差异真是件很奇妙的事。他们很介意大声的喝汤,可是擤鼻涕时的如雷灌耳,却被看成是天经地义,一块大纸巾在自己的鼻子上拧来拧去,恨不得把鼻子也挤掉。文化的差异说到底是生活方式和习惯的选择。我们中国人也不必太拘泥于他们的戒律,只要入乡随俗就好了。
火车停在法兰克富车站,要等半个多小时,才能换到下一班。我也入乡随俗了一把,在侯车厅,买了早餐,站着吃完。车站正在改建,有点乱,所以吃完,就顺步走出门外。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个城市,不过依然是没有什么大的好感,风格完全有别于慕尼黑。站在车站门外,竟然仿佛站在了上海市百一店的十字路口,建筑物的格局颜色,主干道上塞着的车,穿梭来往的人流,都似曾相识。更巧的是,居然在候车厅对面的大厦上看到了用中文写的类似“某某新世界”的横幅,真是太像了。阳光下,我竟有些恍惚了。
由于在改建,车站前的广场上堆着建筑材料,使门口的路面有些泥泞。不过回转身,看火车站的候车大堂还是十分有特色。我感觉在欧洲,别致独特的建筑大多要么是教堂,市政厅,要么是邮局,火车站。我喜欢欧洲的建筑。
坐上了去考不伦兹的火车。
原本因为天冷而放弃了乘船游莱茵河的打算,心中还在惋惜不已。那知道火车一过美茵兹,就开始沿着莱茵河畔走,令我欣喜若狂。因为从美茵兹到考不伦兹的这一段沿河风光正是莱茵河的精华部分。
火车到达考不伦兹后,决定不急着去特里尔,先逛一逛这个小城,最想去的是“德国三角”,那是莱茵河和莫则河相交的一个三角洲。以前看见别人游记上的照片,喜欢它的气势,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可以清楚的看到两河相遇的分水线。看惯了德国南方的细腻,现在想见识一下大气的东西。
但由于事先没计划去那里,所以并不知道它真正的德文名字,所以也无从问起。
不过经过这么多天的经验,我并不怎么慌张,决定找份地图,沿着莱茵河和莫则河的走向,找到交界点,应该就不差很多了。
走出来,外面的天气居然不错。回头望一眼车站,居然又让我有点吃惊,车站的外观设计非常的现代化,流线型,全玻璃的。火车站门口的街上红房绿树,非常干净,一下子对这个小城有了几分好感。
火车站对面就是巴士站。过去一看,果然有张地图,很快找到“德国三角”的位置,根据标注的名称,再看巴士的路线图,并从一个等车的德国人处得到证实后,终于可以放心的坐下了。这才发现自己由于急急忙忙,忘了在车站寄存大包,只好让它也见证一下德国的大气势了。
等车的时候望见火车站后面的山上有一座漂亮的古堡,哎,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搭乘的这条巴士线经过小城的广场,教堂,皇宫,正好帮我作一个简单的小城概况介绍。说不上是什么特殊的原因,我竟非常的喜欢这个地方。
到了站,下来一看,嚯,更喜欢这里了。就站在河岸边,视野十分开阔,远远的是一座古桥,横跨莫则河,可以望见桥墩后面的双塔教堂,河的对岸却是一派乡村田园风光,山坡,梯田和农舍。顺着堤岸就拐到莱茵河边,它的对面是建在山上的风格各异的古堡。顺着栏杆,走在这三角形的平台上,回头一望,看见那座很有气势的雕像。
登上雕像底座的楼梯,站在高处,望着两河交汇,感觉豪气顿生。这时老天也很帮忙,露出一丝阳光,给灰蒙蒙的云层镶了一道金边,照亮了远处开阔的航道。
我喜欢这里。
但是马上就要离开了,原因是自己背了个大包,不方便随心所欲的乱逛,而且想在天黑前到达特里尔,方便找旅馆。
就让我保留这惊鸿一瞥的感觉吧。乘车原路返回。赶上2点半去特里尔的火车。
4点的时候,到达特里尔——马克思的故乡,明天从将从这里离开德国去卢森堡。
在车快到站之前,看见乘客中有个先生一脸胡须,模样有点像马克思,暗自忍俊不禁,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
之前曾在网上查过一些这里旅馆的资料,就用候车市里的电话,捡了一家,打过去问可以搭什么车。女主人很热情,详细地告诉我路线,离车站才300米,步行过来就可以了。
出了车站,看到暮色下的特里尔,让我有点小小的吃惊,这么一个小城,竟这么热闹。车站前等巴士或者叫出租的人还真不少,大概也是属于上下班客流高峰时段吧。在欧洲,由于人少地大,看见有人气就感到亲切。哎,当真又应了钱钟书的话――“城里城外”的道理。
这家旅馆规模不大,到晚上6点以后就不可以入住。看样子是个家庭式的半自助旅馆,今晚就一共两个客人,我和一个德国青年。我要的是最便宜的房间,双人合住的不带洗手间的床位,才14欧一晚。
之所以说它是家庭式的,因为整个旅馆其实是一户人家,我住的房间在底层,房间外就是餐厅连着一个小厨房,餐厅另一面是洗手间和浴室。说它是半自助,因为你可以任意使用厨房和洗衣机,早餐自己做,原材料是女主人买来放在冰箱里的食物。我的房间铺着厚厚的地毯,一边竟有一驾钢琴,窗台上堆着一排各种各样的书。Check-in的柜台是在二楼,偶尔会看到一只有着柔软小毛的猫咪。
我对这里很满意。
过来的时候,留意到旅馆不远处有家中国人开的超市。去那里看看有什么东西可以买,顺便出去走走。
超市的主人是一对中国夫妇,听口音象是南方福建一带的,还带着个小女儿。看到我久违的饺子馄饨方便面,很亲切,又顺带买了两个可爱的大红苹果,一个差不多6块人民币。
回到厨房的时候,看见那个德国青年正坐着翻看旅店的留言簿。我很奇怪,一个德国人为什么利用周末,跑来这么一个小城,而且还住家庭旅馆。一聊起来才知道,原来他是个机械师,但想自己开一家类似的旅店,在康斯坦兹(在博登湖边,隔湖相望就是我之前介绍过的林道),所以想四处实地考察取经。
当他得知中国也有类似的青年旅社时,显的很惊讶。我鼓励他去中国看看,他的顾忌是老外在亚洲通常不能与“庶民”同价,这个经验来自于他之前去亚洲的经历。
估计他对日本的印象比较深,可以说一二句简单的日本语。他边说边模仿日本人说话时特有的停顿和夸张的吃惊表情。看到一个欧洲人这么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惹的我哈哈大笑。
看到留言簿里偶尔出现的中国方块字,他都很有兴趣的让我翻译给他听。我告诉他,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外在中国自助旅行,可能在有些时候会感觉不那么友善,但是总体上的民风还是非常淳朴的。
我做了晚餐,一份饺子,一份方便面。他非常喜欢方便面的辣味,连带汤吃了个精光。
他询问我明天的行程,知道我会逛一下特里尔,很有兴趣的表示想参加。但一听我的时间表,他只好婉转的说但愿他可以早起。他的计划是明天去柏林,约了个朋友看那边的青年旅馆。
互道晚安的时候,他说希望可以看到我在留言簿上写的东西。
附图,莱茵河畔的古堡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