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那几天总的来说过得很惬意,每天倘徉在高楼大厦与灯红酒绿之间,并没有让我感到都市共有的浮燥和压抑,和莉姐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坐的士,每每走高架环线,来来回回的风景没有变化。所以有些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出去坐上71路到外滩,或是在凯旋路的明珠线换乘至人民广场,然后信步的穿街过巷,体会上海独有的海派风格(第一次接触这个词是在上中学时,一次语文课上我问老师什么是海派风格,老师竟说不知道,小弟至今也只是感悟)。多伦路的名人街,上海老街的古朴,淮海路的高贵与繁华,外滩独特的欧陆风格,世纪大道的宽广,新天地的迷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街和里弄,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和遐想。除却南京路那令我奋怒的一幕!
傍晚时分和莉姐到了南京路,它的丰富和熙攘是我意料之中的,那满眼变幻的霓虹倒是远远超出了任何一个想与之相比的城市,包括香港我也没有见到这么流光溢彩的氛围。
在林立的商场中,我硬着头皮陪着莉姐逛,莉姐奉老娘之命要完成购物计划才肯罢休,我暗暗感到今天晚上又是一道鬼门关!(我是最烦陪女人逛街的,我宁可去跑一个马拉松)
原本建议她在离酒店稍近的徐家汇,听说上海本地人极少在南京路买东西,我想自然有它的道理,但莉姐就深信南京路这个品牌,直径来到这里,我也没了办法。好在莉姐今天的任务只是给老娘买件上装。这个好完成,我松了口气。
我们进了一家很大的百货公司,没多久就在女装部看上了一件标价850元的上装,莉姐很细心的打了电话回去,告诉老娘颜色和尺码,女人就是细心,我买东西时总来想不起打个电话问问。后来莉姐又在商场里找了一个身材高矮都差不多的上海阿婆,请她帮忙给试试。起先我还打鼓,人家会给你试吗?(有次在大连,也是命苦,陪MM上街,同样是找人试穿,那妇人说了句“这样会耽误我的时间,你明白吗?”让我们再也不敢开口了)没想到上海阿婆很和善的答应了,试完装还特别热心的问询,我在远远的角落坐着,不知说着什么,只是感觉阿婆真好,上海人和传说中的不一样。
莉姐又问了营业员一些问题,都是诸如制地,洗涤,保养之类。我可是感到女人呀,真是麻烦。这些时间我可以去不同的店买两件衣服了。
后来发生不意想不到的不愉快。
莉姐还是没有买那件衣服,原因很简单,她要的尺码没有红色。莉姐想让营业员再给她推荐一款。此时的营业员脸色己经有些阴沉了,40多岁的脸上那些被化妆品勉强遮盖的纹路悄悄的显现出来。
营业员把她带到了她的责任区,指着一些300元以下的衣服,生硬的用普通话说“看这些吧”。我有点吃惊,这两种衣服从各方面都比前者降了好几个档次,而且好像没有老人穿的服装。正在纳闷,忽听营业员用上海话说了一句大意是“我看你就只能买这个的了”。
这不是常听别人讲的歧视吗?我在宾馆遇到的民族问题还没让我平息,怎么又在这里遇到了同样的事?操着普通话的人难道一律被认为是贫苦的下里巴?还是这个APEC让同胞享受到了内外有别?我有点发怒了!
“别以为你说上海话我听不懂,你怎么能这么说呢?”一向温温而雅的莉姐先开口了。“走了这么多地方,你的年纪最大,但你是最不懂礼貌的!”莉姐连发火都不说脏话。“我没说,你们买就买不买就算了”营业员在狡辩着。“我没说你买不起,我只是说不买就不要试,耽误时间吗”真没想到,商业发达,服务意识已深入人心的现在,营业员敢说出这样的话,她不怕被炒吗?我正要理论,莉姐对我说“算了,别和她一般见识,不值得! 衣服需要配人穿,有的人永远不会穿,也不配穿!”
我拉着莉姐去投诉,莉姐走到经理办公室的门前,竟然犹豫了,她对我说“人家年纪也大了,工作也幸苦,要不就算了吧!”我坚绝反对她的话,若是每个消费者受了气吃了苦头都是你这个态度,中国的维权意识永远都有是纸上谈兵!我独自进了经理室,反映了情况,并留下了莉姐的手机号,说事情处理之后打电话通知我们,后来我一直没接到她的电话。
无可否认莉姐属于标准的中产阶级,有车有房,我想无论她走到哪里,无论从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素质是不可能受到这样的待遇的。但是仅仅几天,只在上海我们遇见了两次,如此频繁的两次,真不晓得,更多和我们一样普通的外地游客踏上上海的旅程是如何?
和莉姐重新走上南京路时,沉重的心情仿佛平静了一些,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些人只是上海人中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她们的所为,应该是美玉上的一点暇玼,虽然不和协,却又来的天然未雕饰!
后来又去了很多次上海,有学习,出差,也有纯粹的旅行,好在再也没有遇到这样的情景(只记得一次在火车南站出租司机嫌路短而拒载),这是个好的趋势,希望再也不要遇到这样的事件而坏了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