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走进陵川过大年--龙行山西之八(一)[组图]
走进陵川过大年--龙行山西之八(三)[组图]
走进陵川过大年--龙行山西之八(四)[组图]
走进陵川过大年--龙行山西之八(五)[组图]
走进陵川过大年--龙行山西之八(六)[组图]
鸡鸣、狗吠将我们从睡梦中吵醒。匆匆吃过早饭,按老乡的指点我们去寻找那条始建于春秋时期、直至30年前还在使用的白径古道。我们今天上午的计划是走古道到十里河,顺公路穿黑毛沟再回到双底,走一个10公里的小环线,由于上午是环线,所以不用背装备。下午我们将进入红豆杉大峡谷。
顺路往前一走是一座黄色的建筑,这是建于上世记60年代的十里河水电站,这儿明明是双底,为什么叫十里河电站呢?打听之后才明白是因为它的取水口在上游的十里河。水电站建筑物的外墙上还清楚的留在时代的印迹。机房后边的悬崖上一道白线直垂下来,昨天进村光线暗,我们曾为那条白线是什么而争论,现在终于明白那是电站的引水管,它几乎直上直下的铺设于山崖上,其施工之艰难让我们叹为观止。在过去这个电站曾为山区的经济发展做过贡献,而如今因为天旱无水电站已关闭。

建于六十年代的十里河水电站
顺一条土路右拐,我们发现,相隔约百米远、高二、三十米的山坡上才是真正的双底村,而昨晚我们借宿的那个紧靠公路的“双底”不过刚几户人家,仅是双底村的一小部分,也许称为双底新村更合适。
走进双底村,迎头是村委会大院,院子一边是村委会兼农业技校的办公楼,正面是古老的村庙,这儿无疑是双底村的政治中心,更让我称奇的是院中的乒乓球案子,台面竟是10MM厚的钢板,如此球台怕是连国家队那些大名鼎鼎的世界冠军们也没用过吧?
从大院中退出来继续上行,我们发现那段至今还保存完好古道就始于这个大院旁边,它穿村而过,直通村后的山巅。

村委会大院一头的村庙

村委会前看72拐
踏着卵石铺成的古道穿村而过,我们开始向上攀登,古道宽2米左右,可容两马并骑,为了降低坡度古道在山破上拐来拐去的,总共有72个拐弯,又称72拐,古道两侧建有二、三尺高的档墙,所以人走在古道上心里充满了安全感。“得不到”说:“在这骑山地速降不错”。“老席”则说:“骑摩托更过瘾”。想法不错,可眼下我们只能用自己的两条腿。
路越升越高,随着地势的变化,每一拐的长度也越来越短,路面的宽度也略有减少,但两匹马相错还是没有问题的。

穿过双底村

曲折前进
终于上到了72拐的尽头,一组建筑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小庙和几间石屋,岁月已久,如今小庙和石屋的屋顶均已塌陷,更显出一种苍凉美。
步入小庙中,一块乾隆年间立的界碑引起了“蔬菜”的注意,可惜的是碑上的字迹已很模糊,辩认了许久也没能完整的读出上面的碑文。
退出小庙,遗留在门旁的一个椿米的石臼闪进了我们的眼帘,可以看出当年在这个古道的要塞之处曾有什么人长期生活过,那些先人是谁?他们或许是守关的兵卒?或许是养路的工匠?还可能是在此卖食品的商贩,如今研究这些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路曾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出入中原与山西的重要通道。

小庙与门边的石臼

正在努力辩认碑文的“蔬菜
走过72拐坡路变成了平切,我们随古道在半山上饶来饶去,由于不时的拍照,我远远的落在了后边。
下方几十米处,一条水渠同古道一样在山腰上饶来饶去,其走向与古道相同,那是十里河电站的引水渠,而更深的谷底,一条水泥公路象长蛇一样的盘旋着,偶尔传来阵马达的轰鸣,跑过一辆车或摩托。那是70年代修通的灵川县城通马圪当的公路,正是这条公路取代了我们脚下这条古道,也许有一天那条公路又会被别的道路所取代,社会就是这样进步的。
脚下隔不远就有一块石头被人用红油漆写上一组数字,那是当地政府准备开发古道时测量古道长度的的标记,听说有人已提议将古道封闭收费,如此一来驴子们又少了一个去处。

走在平切山腰的古道上

石块上红油漆写的标记
让人不解的是古道上时不时的有一些顺崖而建的石墙,它们是做什么用的?档羊?那里边却又很干净。百思不得其解。
又走了一会儿,在一个石窟处发现一个人类生活遗址,灶台、取水处、椿米的石臼、钉在石缝里挂东西的木棍一应具全,洞窟顶部被烟熏的黑黑的,说明其使用年代已很久远了,而灶坑中的草木灰又显示,直到近来还有人经常的继续使用它。

走在曲折的山路上

古道上的人类生活遗址
继续向前,地面上连续出现了几个雕刻的五角星,从痕迹上看年代不会久远,可能就出自那个火红的年代,果然,不远处1969年的字样印证了我们的猜想,那正是建十里河水电站的年代,应该是某个建设工人的手笔吧。
“捡着钱了,快看,一个古钱”,走在前边的“蔬菜”夸张的大喊起来,“后边的注意看着点,看还有没有”,原来他在路上捡了一个乾隆年间的铜钱。那是可遇不可求的的事,哪儿会有那么多呢?

地上的五角星

检到的铜钱
走过一个小下坡后古路与输水渠交汇到一起了,而下边的公路也离我们很近了,近到只有不足百米。我们走上一座大桥,不、更准确的说是走上一个电站的输水渡槽。站在“桥”上依稀能分辩出古路是顺着山沟从远处饶道而行的,但让人们不解的是才荒废了不过30年,那段古道为什么却被乱石和草木遮掩的很难辩认了?后来当我们走上下边的公路时才发现“大桥”的下边还有一个古老的小桥,原来那条沿山沟走的是更加古老的古道,后来不知什么年代在此修了一座桥。那段弯路就被废弃了。

走过大桥

新渡槽与旧石桥
再行二、三百米古道与公路交汇了,若顺公路再向前行几里是黄围山,此山为晋城的历史名山和佛教胜地,陵川八景之首“黄围灵楸”指的就是这里,老乡说此山游一圈只需四、五小时。按当初五天的行程里包括游黄围山,如今只能舍弃了。
脚下的公路始建于上世记70年代,最近刚铺了油面,据说今年油路要铺到马圪当,那时这个藏在深山中的马圪当乡的交通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顺着鲜有车辆驶过的公路往来的方向走,可以清楚的看到高处的白径古道和它下边的引水工程。古道、水渠、公路相对应,折射出历史的进步。

古道与公路交汇处

走在公路上可以清楚看到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