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江堰虹口乡乡村道路
呈现出“小青瓦、白粉墙、人字顶”的川北民居风貌的新楼
都江堰市沪都家园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作为世界遗产的都江堰景区,位于5·12地震的极重灾区,景点遭遇严重破坏,景区被迫一度关闭。
地震给都江堰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灾后重建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规划一批特色城镇,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如今的都江堰,如同坐上了成灌快铁一般,向着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方向奋勇前进。
文物古建仍在抢修
直到现在,国家文物局启动的都江堰—青城山景区被损文物古建的修复和重建工程仍在紧张施工中。
2010年4月27日下午,记者看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鱼嘴及安澜桥上,游人如织。而旁边的二王庙各主体建筑已基本恢复,木工、漆工正在进行室内修复。来自福建泉州的瓦工林爱泉告诉记者,他已经干了20多年文物修复工作了,为了抢修二王庙,今年春节他只回去歇了3天,又返回工地接着干活了。
施工监理刘东光说,目前这里已实行三班倒,200多名工人人歇工不停,连夜加班抢修,预计今年9月30日前完成二王庙古建筑群灾后抢救文物主体保护工程,之后才可能考虑对游客开放。
与此同时,二王庙古建筑群的山体加固工程也在继续,来自辽宁的施工人员们,通过在滑坡体上钻洞、浇筑钢筋混凝土柱等方式,稳固滑坡体,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开工以来,施工人员们每天在悬崖上工作十余小时。
引水入城增添美景
都江堰是座千年古城,地震中城区大部分房子震裂,有些还震毁了。在重建中,如何搞好民房重建和古城保护,成了一个难题。
2009年9月,在报请市、省和中央同意后,都江堰市将古城区恢复重建列入灾后重建重点项目,正式启动古城区改造。
“都江堰古城区已经有2000多年传统历史,区内保留了大量与水文化密切关联的文物古迹,以及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古巷深院和公共建筑。”都江堰市重建办副主任孙凌霞说,古城区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风格为明清以来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元素。未来的都江堰,还将打造山、水、城、林、堰交相辉映的美景,媲美丽江,古城区将是景观打造、游客休憩的主要区域。
作为古城区恢复重建的重要项目,一套永动性供水景观将把岷江活水引入都江堰城区并环绕各大主要街道。届时,井福街、文庙街和杨柳河街等将形成四条水景环线。
都江堰市委副书记高守军介绍,水入古城还将营造出满城水色半城山的全新风貌。“水景由知名专家设计,借鉴了上海外滩的规划建设理念。沿着河道我们还计划修建商业街、酒吧和茶肆,河道两侧将设置多处亲水设施,方便游客下水体验。”
在今年5月12日前,恢复重建工程将完成幸福路风貌改造、水景打造、管网铺设以及商业街自建试点,而整个古城区恢复重建将于明年5月12日前全面完成。
乡村旅游升级换代
虹口乡农家乐在地震前就很有名气,这里被誉为“成都的后花园”。鼎盛时期,这里有几百家农家乐依白沙河而建,每到夏天,上万游客都到这里避暑。而地震让这里的一切变了样。
靠着震后的重建政策,现在虹口乡不少居民建起了崭新的房子,重新开起了农家乐。
和以前不一样的是,现在虹口乡的农家乐完全是“升级版本”,水、电、气、网络完全更新换代,不少农家乐干脆改名叫乡村酒店了。一些外地客商看到这里的商机,也纷纷过来投资,开起了各种休闲产业。
四川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袁海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袁海忠本来在成都开了一家印刷企业,震后,看到虹口旅游恢复得有声有色,他斥资5000万元,买下庙坝村一个农家乐,准备原址修建一个江南风味的乡村休闲山庄。
震前就有的虹口漂流,震后也升级换代了,并于去年举办了首届虹口国际漂流节,名气打到了国外。
新型旅游经济模式
本届上海世博会上,上海市旅游局向都江堰授发“世博会旅游推广工作站”牌,推出包括世博之旅、爱心之旅等在内的8条上海与都江堰之间的特色旅游线路,对外宣传推广都江堰的各类特色旅游资源。
旅游业是都江堰最大的民生产业,地震前如此,地震后更是如此。除了以前就有的依托天然山水资源开展的各类旅游产业和线路之外,都江堰市正结合灾后重建,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旅游产业。
依托地震的旅游产业:地震带来地形地貌的变化,让游客形成各种全新的体验,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资源。
虹口乡深溪沟地震遗址公园正在建设中,虹口景区、虹口漂流都设计了专门的方案。
成都市、都江堰市各大旅行社,也纷纷开辟分类地震遗址一日游活动,向峨、虹口、龙池、紫坪铺、青城山等都有相关的旅游新景点。
依托农业的旅游产业:结合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在龙池、虹口、向峨等山区乡镇,打造特色风情旅游小镇;在天马、崇义、石羊等平原乡镇,打造川西田园风情小镇……
都江堰市长徐富艺表示,都江堰已经着手根据现有特点,按照“一镇一特色”规划未来发展方向,让农民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带动第三产业更进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
青城山更加美丽
五一期间开通的成灌快铁,将是都江堰旅游腾飞的又一个推动力。游客从成都出发,20多分钟即可到青城山脚下。
为配合成灌快铁开通,都江堰市还斥巨资打造青城山山门处的风貌,其中包括修建下穿隧道、缓解交通拥堵,修建游客中心、提升服务水平,开设遗产地博物馆、提升景区品位,修建星级酒店等等。
今年5月1日,都江堰市首条下穿隧道——S106线青城山下穿隧道正式通车。下穿隧道通车后,从都江堰市通往大邑、崇州等地将形成快速通道,可一劳永逸地解决青城山前山门处的交通拥堵问题。
除了已经通车的下穿隧道外,山门前的地面道路将变身巨大的花园广场。今后自驾车游客须将车停在山门外,走路或乘坐观光车进山。
按照灾后重建规划,都江堰—青城山景区今年要完成景区古建筑群修复重建、水文化博物馆重建和“两中心一馆”(游客中心、数字化管理指挥中心和遗产地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提升景区旅游综合服务水平;2012年建成道教文化、水文化展示和体验之地。
数据显示,仅就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而言,恢复重建的投入资金就超过30个亿,而地震前每年的投入经费还不到1个亿。
相当于以前30年的资金,在震后的3-5年内集中投入都江堰—青城山景区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次真正的浴火重生。在灾后重建的基础上,都江堰焕然一新,青城山更加美丽,向着世界旅游城市飞速迈进。
分享到新浪微博 | 收藏到QQ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