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况 北川地震纪念馆位于曲山镇任家坪,占地面积14.23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2.3亿元,预计明年“5.12”前完成主体工程
体验 地震体验中心将布置成一个房间的形式,人们进入房间内,通过技术手段可模拟出4级以上地震,并达到一定的破坏力
昨日上午,北川曲山镇任家坪彩旗飘飘、机器轰鸣,占地面积14.23万平方米、概算总投资2.3亿元的北川地震纪念馆正式开工。据介绍,北川地震纪念馆内,将修建全国首个地震体验中心,届时,人们可以在里面感受到不同震级的地震。
工期
整个工程 预计一年后完成
北川地震纪念馆建筑方案由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其名为“裂缝”的方案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北川地震纪念馆建设工程由四川华西集团公司承建,昨日开工建设,预计明年“5·12”前完成主体工程。
昨日上午,负责此次项目施工的老北川建设指挥部总工李兴利介绍,北川地震纪念馆所在位置任家坪地处山区,北川地震纪念馆相当于半个地下建筑,施工难度较大。 “其实难度最大的,是地震纪念馆的四周和屋顶都是覆土做景观,然后在上面种植植被,体现出一条裂缝的感觉,但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
李兴利说,地震纪念馆有一个亮点,就是陈列展厅,外墙全是用耐候锈蚀钢板制作,“所谓耐候锈蚀钢板,就是指钢板锈蚀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锈蚀,以保证钢板的强度。而耐候锈蚀钢板因锈蚀而产生的斑驳花纹,则体现出庄严、肃穆的感觉。”
此外,李兴利介绍,北川地震纪念馆的副馆内,还将修建地震体验中心。“地震体验中心为全国首个,可模拟地震感觉。届时,地震体验中心将布置成一个房间的形式,人们进入房间内,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模拟出4级以上的地震,同时达到一定的破坏力,让人们感受不同等级地震的感觉。”李兴利说,北川地震纪念馆主体工程预计明年“5·12”前完成,整个工程预计明年年底完成。
背后
设计方案 专家变成“四川通”
2008年9月,北川地震纪念馆建筑方案设计的任务落实到同济大学,北川地震纪念馆建筑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昨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了来到开工现场的方案设计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院长吴长福。
“两年多来,我先后10次带队进入北川老县城,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北川常年驻扎着我们的专家,很多专家如今成了一个‘四川通’。”吴长福介绍,在2008年11月,初稿出炉。2009年新年伊始,又向国家文物局、国家地震局作了汇报。2009年2月,在汇集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成型。2010年1月,同济大学向全校各设计机构发出了北川地震遗址纪念馆方案征集活动,最后共征集到36个概念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同济大学师生展开了公开的热烈的讨论,并在校内展评。最后建筑系赵秀恒、卢济威、莫天伟三位前系主任对所有方案进行了点评和比选,初步确定对14个概念方案进行升华。
吴长福认为,北川地震纪念馆不仅是一个博物馆,一个遗址地,也是所在地灾后物质与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川地震纪念馆作为一个功能综合体,这在我国博物馆建造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这个综合体承载着纪念、展示、宣传、教育和科研5大功能。吴长福说,作为纪念性遗址纪念馆,同济大学专家组在设计过程中,还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的关照和尊重。
为北川建一座永恒精神家园
北川地震纪念馆,总体定位为人类历经特大地震灾难的纪念性遗址博物馆,由三部分组成:永恒的家园——北川老县城遗址永恒的记忆——地震纪念馆及综合服务区永恒的自然——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
□邹俊川 四川日报记者 张良娟 李晓东
12月28日,北川地震纪念馆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任家坪正式开工。
“北川地震纪念馆是北川人民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川地震纪念馆》规划策划项目组组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长福说。
羌山肃立,湔江无语。“我们活下来的,对得起死去的亲人了。”在地震中失去了6位亲人的羌族汉子,绵阳市副市长、北川县委书记经大忠说。
永恒的家园:
让离开的北川人找到回家的路
如何让北川永远站着?保护北川老县城遗址要遵循整体性保护、最小干预原则,对遗址进行原真性、分级、分期保护。
第10次,吴长福的双脚又踏在了北川老县城的土地上。站在人群中,看着第一锹被铲起的土,吴长福紧紧握住绵阳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指挥长李正寿的手,动情地说:“动工了。”
2008年10月10日,接到上海市支援《北川地震纪念馆》规划策划项目任务的吴长福,带着同济大学15个学科的专家踏上北川老县城。拍照、测绘、标注,他们为每座还幸存的建筑建档。带领他们在已成废墟的家园里攀行的,是3名痛失亲人的文化馆工作人员。吴长福回忆:“午饭时,我们分给他们自带的面包,他们没有吃,将面包放在埋葬亲人的废墟前。”
在北川老县城,经常可以看见窗口上挂着一块布,这可能是逃生者留下的;墙上有一个洞,可能又有一个人幸存了下来;揭开许多北川人的衣服,可能会看到一大块伤疤……这一幕幕场景让吴长福及其设计团队下定决心:“北川老县城遗址保护应该是祭奠与参观并重。要通过设计和整个团队的努力,让这里成为百姓重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然而,2008年“9·24”特大泥石流灾害,让北川老县城再次遭受重创,遗址保护面临新课题。在与老乡的座谈中,一句话打动了吴长福。“希望老县城能让那些离开的家人回来后,找得到以前的影子。”就此确定了“永恒的记忆”主题。原貌保留成为北川老县城遗址保护的根本原则。
设计团队给不少受到结构性破坏的地震遗存建筑物做了“拐杖”,用钢架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建筑物。但原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上次路过曲山小学时,看到有一本老师给孩子们改过的作业本在风中翻飞,当时就想给曲山小学罩个玻璃罩。不然风吹雨淋,以后就没有了。”该不该罩玻璃罩?出于最小干预的原则,吴长福在心里打了个问号。
在整体性保护与最小干预原则下,设计团队对各种不同建筑遗址进行分类梳理,采取分级保护方式,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保护措施。为了体现对亡者的纪念,在北川县城入口处、中央区域、南面及北面,设计团队还设置了四座守望塔,寓意逝去的亲人已安息,受伤的心灵需抚慰,废墟中坚强地守望北川。
方案还用“以生命纪念生命”的方式悼念死者。在北川老县城,将会竖起绿色的生命之舟——在废墟中栽起一片片方形树阵。在一些重要场所周边,还将种满5月开花的白色花种植物。
永恒的记忆:
选址任家坪,以“裂缝”尊重逝者
“裂缝”的设计者蔡永洁是设计团队里唯一的四川人。经过4轮筛选,他的“裂缝”从36套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
地震纪念馆最终选址在距离老县城2公里处的任家坪。吴长福说,任家坪地势相对开阔,距离老县城遗址有一段距离,是今后人流进入的主要区域。把纪念馆设在这里,既有利于满足纪念馆的功能,也有利于与周边环境形成功能分区的关系。此外,纪念馆配套服务设施,还可与任家坪地区的灾后重建结合起来。
2010年初,项目组向同济大学各设计机构发出北川地震纪念馆方案征集活动,36个概念方案迅速集结。经过校内公开展评后,14个概念方案被推荐给绵阳市。此后,通过3次专家评审,6次专题会议审议,近20万人次参与了设计方案征求意见活动。命名为“裂缝”的设计从36套概念方案中脱颖而出,成为地震纪念馆蓝本。
“裂缝”设计方案由纪念步行道、纪念广场和纪念馆组成,占地14.23万平方米,通过一条下沉步行道,分割串起馆区中各个重要元素,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参观和缅怀路线。“裂缝”设计者蔡永洁教授是四川简阳人,设计团队里唯一的四川人。蔡永洁说,从第一次踏上北川老县城的土地,“裂缝”印象就在脑海里定格。
纪念馆外部,采用饱含纹理的锈蚀钢板与屋顶绿色植被交接的锋利边缘,展示出大地被撕开时的建筑墙体。穿行于主馆和副馆间的“裂缝”步道,铺装红色砂岩。广场旁边的树林和植被,则为原本凝重的场所注入更多生命气息,赋予“记忆与希望”的意义。
明年5月12日,“裂缝”主题工程将基本完工。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作为开展地震纪念、体验、防灾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正式向公众开放。
永恒的自然:
长效管理体系,助力生态恢复
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展现人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关系。
在吴长福看来,对于北川地震纪念馆而言,必要的安全保障系统、交通救灾系统和生态修复系统亟待建立。“北川地震纪念馆地处龙门山地震断裂带核心区域和高山地区,属于生态重建区和高度危险区,环境承载能力低,灾害风险大,必须尽快建立长效预警管理体系。”吴长福说。为防止对老县城地震遗址的破坏,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县城保护工作指挥部在北川老县城安装了防护网、安全围栏,对进出老县城遗址的行人严格控制,对老县城周边山体进行排危治理等。
唐家山堰塞湖是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的重要地点,现在正形成地面交通、水上交通及空中索道等多层次救灾道路系统。
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以“永恒的自然”为主题,以次生灾害展示和生态恢复功能为主。目的是让大家感受自然中灾害的力量,展现人与自然生生不息的关系。
相关线路:四川旅游线路 绵阳旅游线路 博物馆旅游线路 上海旅游线路 成都旅游线路